我国中药学历史悠久,讲究药理药性。对药物的利用也会从五行阴阳平衡等考虑,所以中药重在调理。而在我国可入药的植物极多。
就小麦麸这种禾本科小麦属植物而言其药理作用也是经过百年乃至千年的不断试药而得出了它可入药的部分和具体功效。
入药部位:
种皮
性味:
味甘;性凉。
归经:
归大肠经
功效:
除热,止渴,敛汗,消肿。
主治:
治虚汗,盗汗,泄痢,糖尿病,口腔炎,热疮,折伤,风湿痹痛,脚气。
相关配伍
①治产后虚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二钱。日二服。(《胡氏妇方》)
②治走气作痛:酽醋拌麸皮,炒热,袋盛熨之。
(《生生编》)
③治小便尿血:面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之。
(《集玄方》)
④治小儿眉疮:小麦麸炒黑,研末,酒调敷之。(《纲目》)
用法用量:
内服:入散剂。外用:醋炒包熨或研末调敷。
采集加工
秋季采收果穗,晾晒,打下果实,人工或磨面机打磨后筛取种皮。
植物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通常具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厘米,宽8~1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
穗状花序直立,长3~10厘米;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毫米,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平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小穗节间约1毫米;颖短,革质,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具6~9纵脉,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背面5~9脉,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翼缘被细毛;雄蕊3枚,花药长1.5~2毫米,丁字着生,花丝细长,子房卵形。颖果矩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毫米,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