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名
①在今福建莆田县东南海滨。《清一统志·兴化府》: 嵩山 “上有石室,苔纹成 ‘文笔峰’ 三字,宛然如书,刮去复然。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岩”。
②在今山东临朐县西南五十二里。《清 一统志·青州府一》: 嵩山 “有異水洞,出银矿,又出铅、铁、铜、锡、丹砂之类。山下河水,间出砂金”。
③古名嵩高、外方、大室。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旧唐书·高宗纪》: 永淳元年 (682) 七月,“造奉天宫于嵩山之阳”。武则天圣历二年 (699) 二月,“幸嵩山”。《清一统志·河南府一》 引《旧志》 曰:“嵩山在登封县北十里。其山东跨密县,西跨洛阳,北跨巩县,延亘百五十里。太室中为峻极峰,左右列峰各十二,凡二十四峰。又西二十里为少室山。其峰三十有六。”
④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79上津县: 嵩山 “在县南五十里。山高耸,与洵阳县诸山相接”。
在河南省中部,其主体在登封市境。由太室山(1440米)和少室山(1512米)组成,东西绵延约60余千米。古称外方山。夏禹时称嵩高、崇山,商汤时称嵩高,西周时称岳山,东周始定嵩高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历史上根据山峰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和名人遗迹等,分为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幔、太白、罗汉、白鹿等七十二峰(五乳峰和峻极峰未计在内)。嵩顶又名峻极峰,是中岳嵩山的主峰,古有“嵩高峻极”和“峻极于天”之说。著名胜迹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元代观星台及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永泰寺、净藏禅师塔、初祖庵、嵩阳书院、石淙河摩崖题记、刘碑寺石碑和八方古文化遗址等,均为游览胜地。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嵩山的解释 山名。在 河南省 登封县 北,为五岳之中岳。古称 外方 、 太室 ,又名 崇高 、 嵩高 。其峰有三:东为 太室山 ,中为 峻极山 ,西为 少室山 。 唐 宋之问 下山歌:“下 嵩山 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 唐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诗:“ 嵩山 表里千重雪, 洛水 高低两颗珠。”
嵩的字典解释 嵩 sōng 〔嵩山〕山名,在中国河南省
山的字典解释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
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部,面积250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甘浚,人口 3000。“浚”意指唐代深挖疏通了巴吉、呀喇、小泉三条渠,又取甘州首字,故得名甘浚。1949年后,甘浚堡设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