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王昭君而言肯定是悲,于国家而言更是大悲。
对于王昭君来说弃国离家,从此父母爷娘抛。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任由人磋磨,生死都不由人,作为一个弱女子为什么不能悲伤呢?而且她是被册封为公主去和亲的,都说公主享受一国供奉,为了国家的和平安定而奉献,算是死得其所。但是王昭君却没有享受到尊荣和金钱,她有的只有奉献,凭什么不能悲伤呢?
从国家来说,因为经济或者军事实力的孱弱,不得不以和亲的形式暂缓,以求喘息的机会,不悲哀吗?男子汉无法保家卫国,将妻子女儿送到敌国求和,不悲哀吗?这种对于国家来说,难道不是侮辱吗?
从国家的角度而言,或许可称为布局或者谋局,但是一个女人的悲哀不应该被抹杀
先亮明观点:昭君出塞不是悲剧,但也不是喜剧。
1)李玉刚老师的昭君出塞不是悲剧,全剧里描述悲也更多地是为精神升华做铺垫。剧里表达的悲也更多地是儿女情长的悲,是符合一个女子形象的悲。
2)康震老师可观点可能比较“清流”,因为自己身处和平年代而看不惯身处乱世文人的家国情怀。另外,他可能是想跟随着时代主旋律来吟唱,但却错误地找错了对象。令人欣慰的是,他还没有再说出“昭君出塞是喜剧”这样的话。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里的牺牲根本就不能是带着屈辱色彩的牺牲,哪怕那时的汉相对于匈奴是处于强势地位的,这种和亲也是带着屈辱色彩的,但其对后世的影响确实值得歌颂。
古代和亲并不鲜见,但被传颂的也只有昭君、文成公主等寥寥几人,而她们之所以被传颂也只是因为确实带来了和平,更多的和亲因为未实现目标而未被传颂。
所以,昭君出塞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不应用悲剧、喜剧这种观点去评判,格局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