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能为考证潮剧历史提供依据的,主要是上世纪发现的几个明代剧本。这几个剧本中,数1975年12月在潮州市西山排涝工程后陇工地的明墓中出土的南戏手抄本《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年代最古远,写于公元1431年(宣德六年)9月至1432年6月,至今570多年。这一剧本的发现,意义深远,引起了潮剧界乃至全国戏剧界诸多学者的热情关注,潮剧史的研究也因此而翻开新的一页。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我们认为,声腔的地方化应是地方戏曲剧种形成的前提和主要标志,上溯潮剧的历史,应以潮腔的出现作为判定依据。《荔镜记戏文》之前的《荔枝记》已经无从查考,《荔镜记戏文》刻于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一个运用“潮腔”演唱的演出剧本,距今440年。由此看来,就只能说潮剧至少有440多年的历史。
1431年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