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渝
认识李国庆之前,俞渝已经在华尔街历练多年。
1986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俞渝仅在国内工作了一年,就带着自己攒下来的几百美元,去了旧金山。
俞渝开始学的是国际商业专业,后来转到商学院。不到一年,她发现自己已经没钱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了,就赶紧去找工作赚钱。她在电站设备公司干过,在木材公司呆过,在轮胎公司、速递公司都工作过。到了1990年,俞渝觉得自己的钱够上大学了,就准备到纽约大学去读市场营销。
那时俞渝已经要想着理财这回事了。她琢磨着要把自己挣的这些钱存到一家利率高一点的银行。这天,她选中了一家银行,就前去咨询。银行一位负责人听说她来自中国后觉得很好奇,就和她聊了起来。当她听说俞渝准备学习市场营销时,笑着说,“你读市场营销干嘛?不如读金融,一年能挣30万。”
这个天文数字立刻征服了俞渝,她选择了金融专业最好的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并于1992年获得了金融及国际商务MBA学位。
毕业后俞渝又开始找工作,她说自己先后写了足足有300多封求职信,但是还是没有找到理想的职业。
一个月的一无所获之后,俞渝决定自己创办一个公司,做金融投资服务。她的第一桶金是3000美元,是为一个石油公司写一份报告。后来她接的单子越来越大,其中一个企业兼并的案子让她大赚一笔。这个公司原来打算聘请大公司来做,比如美林、汇丰,但俞渝得到信息后自己找上门去,她觉得这个案子难,但利润肯定高。结果她不但接到了这个案子而且完成得相当精彩。
她说,在华尔街,通过收购及兼并整合后出售公司,她为客户创造的利润累计超过1亿美元。
1996年,俞渝在美国认识了李国庆。
李国庆
李国庆一看就是那种有活力的人。
上学时,他是北京大学学生会副主席,也算得上当时的风云人物。
在大学时,他的身上洋溢着典型的北大学生的反叛气息:写大字报、演讲、为同学发避孕套,极尽张扬之能事。
1987年从北大社会学系毕业后,李国庆分配到了当时颇为热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89年,下海经商。
在多年的创业旅程中,李国庆同很多下海的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一无所有、摸爬滚打的艰辛时期,最后,他把目光锁定在图书出版领域。1993年,李国庆联合北京大学、社科院、农业部等单位创办了“北京科文经贸总公司”,自任总经理、总裁。这使得他对国内图书行业的各个环节有了相当多的了解。科文与北京市版权局共同建立了自动权代理机构,并投资海外的专业出版领域,有着雄厚的专业基础。
但这时的李国庆也经历了艰难的心路历程,他有着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但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踏上一条快速路,前途是什么,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他说自己“那时都很茫然”。多年的经商并没有带来他所期望的成就,他在焦虑中寻找。
1996年,他在美国认识了俞渝。
当 当
1996年李国庆和俞渝一见钟情,三个月后闪电结婚,第二年俞渝回到国内,夫唱妇随。
俞渝先是在李国庆的科文公司干了一段时间,1999年11月,夫妻一起成立了当当网站。俞渝说,她在美国时尝试过在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购物,对网上购物的便捷印象深刻。“我是个特别喜欢生活得便捷的人,你看我的家离公司最多不会超过一刻钟,到孩子的学校不会超过5分钟,周围一定要有个大的菜市场。”
但是,到了第二年,他们发现在中国的网上书店竟然多达300多家。
2000年,经过风险投资这个门坎使网上书店在烧钱的冲动中迅速整合,这一年生存下来的仅剩十几家。到2001年互联网的低谷到来时,又一次大浪淘沙,当当成为两家仅存的略有知名度的网上书店。这时,人们惊异地发现,俞渝和李国庆的“完美组合”成了他们“剩者为王”的最大因素。俞渝出色的融资能力及李国庆对行业的了如指掌让他们得以逃脱大潮的灭顶之灾并从中脱颖而出。
当当最初成立时资金是他们两个人分头找的,国内就是李国庆的科文公司,国外投资者是美国IDG集团、卢森堡剑桥集团、日本软库,都是俞渝找来的战略投资者。国外的投资使他们在互联网烧钱的时代没有被烧掉,而科文的底子使当当在一开始就定位明确、战略得当。
“我一直觉得国庆在创业中的作用更大。”虽然媒体更多地把目光盯在“美丽女掌门”俞渝的身上,但现在说起来,俞渝还一直是这样的口吻。“他在传统的图书行业做了多年,他深知这个行业的基本规律、运作方式,也了解这个行业的弊端,我使得我们一开始就很清楚应该怎么做。”而之所以选择图书作为主业,除了李国庆熟悉以外,俞渝的理智也起了作用。“当时网上购物很少有人了解,但我根据自己在网上购物的体会,和对中国市场的分析,得到了最有可能在网上成功的就是图书。因为它作为一种商品品质是固定的,大家都能知道我卖的是什么样的东西;第二价格是固定的,都是明码标价;第三数目不大,风险较小,等等。”
他们挖来了国内图书出版业的大腕原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的总经理、北京新华外文集团总经理加盟当当,使商品管理、物流、采购业务和动作进展顺利。
当当随后的几招的确让同行信服。“当当的三大特色是品种多、低价、方便。”俞渝说,“低价永远有吸引力。”当当的人都知道,李国庆是最听不得别人的价格比当当的高,“听了马上就会一跳三尺高。”而当当的品种已经达到28万种之多,“我们一定要做到大而全,像教学辅导材料、巴西菜谱什么的都有,只要有人要就会去采购。上门送货、货到付款的方式当然让客户觉得很方便。”
互联网低潮并没有影响当当的发展,“那时互联网是低潮,但是作为一种服务,网上购物并没有消失,只是由于资金的变化可能有的网站发展不下去了,但这个市场是存在的,而且是一直在扩大的。”当当的业绩也一路上升,“2001年时每个月的营业额都是以25%至35%的速度增长。”2001年,俞渝宣布当当当年收支平衡,2003年达到8000万元,确立了国内网上书店的龙头地位,“今年3000万美元的销售额应该没什么问题。”
当当做大了,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的热情似乎又回来了,这时,俞渝和李国庆的一出“双簧”让人大吃一惊。
控股权之争
当当成立之初的股权情况,俞渝和李国庆一直守口如瓶,但显然他们对此越来越不满意。随着当当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和几个股东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2003年,俞渝和李国庆提出要股东奖励创业股份的要求,希望将增值部分分一半给管理团队。
“他们听到后暴跳如雷。”李国庆说,股东们的理由是“要价太高。”
俞渝和李国庆决定背水一战。李国庆还和曾经面临过相同问题的王志东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坚定了“一定要绝对控股,没有51%绝对不行。”虽然他们对最初的投资三缄其口,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最初的股份远远低于他们此时的目标。
这时,美国的老虎基金出现了。“他们同其他前来谈判的公司不一样,他们无意介入股东之争,希望当当保留管理层团队,并对当当估值7000万美元。”
俞渝充分显露了自己在华尔街的经验,和股东反复谈判,而李国庆放出风来,如果不达到目的,他们就将带着多数高层另起炉灶,与当当同业竞争。
僵持了几个月之后,终于有了一个让人吃惊的结果:老虎基金承诺的1100万美元到账,当当管理层获得了51%的绝对控股,老股东部分股权变现。
对于最后的结果,李国庆表现得相当兴奋。“在某个领域做到第一,并且企业能够跟上领域快速增长的步伐,有着良好的西方财务报表,这些条件具备就无须担心投资;其次,如果每次融资都有很好的估值,那么控股的地位就能保持,因为每次估值增加后管理层都能跟股东要创业股份的奖励,或者是日后增发,这样通过奖励与增发,管理层被稀释的股份又被重新获得。剩下的就是谈判技巧。”
而俞渝一如既往地很理性,“所有的谈判都是从利益出发的,每个人都会去想自己的利益,是留下这个团队让当当继续发展大家都受益,还是让管理层失去动力,结果如何大家都会明白。我想,他们之所以让步,是他们觉得这种结果可能才是对自己的资本回报最有保障的做法。”
俞渝和李国庆珠联璧合大获全胜。
说你说我
夫妻组合在企业界不多,这样同时在前台演出的更少。
俞渝和李国庆出镜率都很高,这一点他们说没什么特意安排,问到谁谁说。他们的名片上印着同样的职务“联合总裁”。
俞渝说:“国庆对于商业机会特别敏感,他判断一件事情,其中关健的变量是什么,把握得非常好。而我则对人的直觉还不错。”
李国庆也毫不客气地夸奖俞渝的融资能力和才气。这使得他从传统的图书业很快进入新兴行业,并领略了资本市场的魅力。
在公司他们分工明确,李国庆负责经营,俞渝则掌控人权、财权。
俞渝说,李国庆是个精力旺盛的人,对新鲜东西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对于市场的反映非常快,所以对于当当应该做哪些产品很清楚。“而我从来不参加我们的选题会,因为我的感觉和读者相差太远,要是我去做音碟,那我肯定天天都在卖蔡琴的碟。”
李国庆喜欢看的书是《管理是什么》、《如何激励员工》、《计划考评手册》等,而俞渝喜欢的则是人文的、旅游的、文化随笔、传记等,她偶尔会写点短文,其中对于上海某作家有过这样的评价:永安百货老板的千金郭小姐的故事读一遍很有味道,看两遍就乏味了。堪称经典。
在当当人眼中,俞渝是理性的,而李国庆激情四射,“当当现在的任务是扩张、扩张、扩张。”
在生活中,他们一同经历了当当的低谷,“2001年底,大部分总监都没信心,但我们对网上直销从未怀疑过。”而现在,他们都在忙着当当在华东的配送中心,这是扩张的重要一步。他们的目标更是统一:做中国最大的网上销售商。“有多大?”“让每个人都能方便地从当当买到想要的东西。
这什么问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