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封面新闻讯 (记者 雷远东) 2006年,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自2017年起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此,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首届南宝山羌族集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8日在邛崃市南宝山镇木梯村举行。

据悉,此次活动得到阿坝州汶川县的大力支持,来自南宝山镇木梯村、直台村和汶川县的共计300余名羌族群众、演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早上10:10,羌族女子群舞《娜西稞稞》拉开了活动序幕,与此同时,身着民族盛装的羌族同胞为来宾献上了炙热的羌红,并与来宾朋友们共饮咂酒,掀起了活动的高潮。羊皮鼓舞、羌族服饰展、肩铃舞、羌族山歌等丰富多彩的羌族原生态文化艺术表演让人目不暇接,以动静结合的方式,让现场的观众真切感受到了羌文化的时空穿梭。

来自汶川和南宝山镇的羌族唢呐、羌绣制作、口弦制作、羊皮鼓制作、释比、羌笛等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非遗项目活态展示。与此同时,木梯村村委会二楼羌文化展厅内,展出了本地羌族群众制作的羌绣、羌笛、羊皮鼓等羌族文化产品,以及成都尔玛民俗博物馆的陶器、瓷器、羌绣、杂件等羌文化文物展示,让宾客们欣赏到了众多原生态的羌民族文化,展示了羌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探索“非遗+”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振兴

据悉,邛崃市作为四川省唯一一个跨市州因灾失地羌族移民安置点,高度重视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目前,羌绣、羌年、羌笛、羊皮鼓舞、羌族莎朗5个项目已被邛崃市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六批邛崃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正积极申报成都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此次活动展示了近年来邛崃市南宝山镇羌族集聚区非遗传承和保护成果,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邛崃市南宝山镇羌族集聚区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成果展示,进一步探索了非遗+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振兴,逐步形成常态化文化品牌活动,形成集展示与保护、生活体验、旅游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羌文化基地,打造“成都最近羌寨”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据邛崃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大羌文化保护力度,除了此次成果展外,邛崃市还将组织南宝山镇羌文化演出队伍开展羌族非遗项目“四进” (进校园、进社区、进古镇、进景区)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展示邛崃特有的羌文化,营造良好的羌文化氛围,推动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工作成果喜人

邛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手工技艺等方面,目前拥有国家级、省级、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10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即竹麻号子、瓷胎竹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即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邛陶烧造技艺、夹关高跷;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即孔明灯制作技艺、平乐古法造纸技艺、花秋贡茶制作技艺、固驿春台会、邛茶手工制作技艺。

抖音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