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血在医学上称为便血,其可能是由于内痔、肛裂、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出血等原因导致的。
1、内痔:如果患有内痔,可能会在排便的过程中挤压或摩擦内痔,使其破溃出血,进而引起便血,通常为鲜红色血,表现为大便带血或便后滴血。这类患者可到肛肠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痔疮栓或痔疮膏进行治疗,必要时可通过手术切除内痔。
2、肛裂:如果患有肛裂,可能会在排便过程中,由于肛门皮肤裂伤而导致便血,通常在大便表面或纸上见到少量血迹,部分患者可能有鲜血滴下,同时可伴有肛门疼痛。这类患者可到肛肠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通过温水坐浴、应用开塞露等缓泻剂、局部涂抹硝酸甘油软膏等方法来缓解症状,严重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3、肠息肉:如果肠息肉比较大,由于粪便摩擦或刺激,可导致肠息肉表面出现糜烂或溃疡,进而引起便血,血液多附着在大便表面,颜色为鲜红色。这类患者可到消化内科就诊,进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严重者也可到肛肠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进行开腹手术,切除部分肠段。
4、溃疡性结肠炎:如果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由于结肠黏膜存在溃疡,粪便可刺激溃疡面,进而引起便血,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还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消瘦等营养不良症状。这类患者可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氨基水杨酸制剂,以缓解症状;若上述药物疗效不佳,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等)、免疫抑制剂(比如硫唑嘌呤片、巯嘌呤片等)进行治疗;病情严重时,还可进行手术治疗。
5、消化道出血:如果发生消化道出血,血液可随大便排出体外,进而引起便血,多表现为黑便,甚至柏油样便,同时可伴有呕血、头昏、心慌、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造成失血性休克。这类患者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需严格禁食,静脉补充血容量,并且给予抑酸药(包括注射用奥美拉唑钠等质子泵抑制剂,以及注射用盐酸雷尼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止血药(比如口服凝血酶冻干粉,或者静脉注射酚磺乙胺注射液)、血管收缩药(比如注射用生长抑素、注射用醋酸奥曲肽等),必要时,还可通过内镜治疗、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等方法来止血。
6、其他:除上述疾病外,消化性溃疡、克罗恩病、各种肠炎、结直肠肿瘤等疾病,也可能会导致便血,患者应积极就医治疗。
提醒患者的是,当上述疾病得到治愈后,患者也应该注意饮食调理,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如烧烤、炸串、火锅等,以免再次引起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