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血吸虫的防治措施

血吸虫的防治措施

血吸虫病是乙类传染病,需要进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防治措施,进行严格管理,以免出现血吸虫感染现象。

1、控制传染源:血吸虫病的传染源是患者以及保虫宿主,宿主种类较多,主要有牛、猪、犬、羊、马、狗、猫、猫、鼠等。水网地区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湖沼地区,除患者外,感染的牛与猪等病畜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对于患者以及病畜应该进行普查普治,如果发现传染源,应该及时给予驱虫药物,如吡喹酮进行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钉螺是血吸虫病中间宿主,人感染血吸虫,通常有钉螺这种中间宿主,因此消灭钉螺是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可采取改变钉螺滋生环境的物理灭螺法,如土埋法,同时可结合化学灭螺法,采用氯硝柳胺等杀死钉螺。粪便须经无害处理后,方可使用,还要注意保护水源,改善用水。

3、保护易感人群:关键在于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从而加强自我保护。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要避免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严禁在疫水中游泳、戏水。接触疫水时应穿着防护衣裤,还可使用防尾蚴制剂等。

患者如被血吸虫感染,及时前往医院感染科进行病原学检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如使用吡喹酮制剂。平时尽量少去湖边、河塘游泳、戏水,以免感染血吸虫,损害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