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石应康的“后华西”生活:更看好智慧医疗

石应康的“后华西”生活:更看好智慧医疗

石应康的“后华西”生活:更看好智慧医疗2014-09-16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导读石应康执掌华西医院20年,成为中国公立医院任期最长的院长。他将深居西部的华西建设成为中国科研学术能力最强、单点规模世界最大的医院。就是这样的石应康,他说自己下一步要做医院管理的咨询服务、做智慧医疗,甚至做医药产业。据报道“我比较喜欢去创新,当院长对我来说没有新鲜感了。”当被问到关于未来时,石应康毫不犹豫地回答,而且已经有了庞大的规划。石应康执掌华西医院20年,成为中国公立医院任期最长的院长。他将深居西部的华西建设成为中国科研学术能力最强、单点规模世界最大的医院。就是这样的石应康,他说自己下一步要做医院管理的咨询服务、做智慧医疗,甚至做医药产业。作为业内知名的医院管理革新者,石应康同样是医改的亲身经历者。在他看来,进入深水区的医改要想有实质性的推进,需要从经济基础进行着手突破,并以系统性的改革作为配套措施。唯有如此,才有望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现状。目前医疗行业迎来了从未有过的社会资本投资热潮,而且包括基因测序、细胞免疫在内的众多医疗新技术,也使得医疗效果不断得到提高、医疗服务市场形势不断变好。对于已经65岁的石应康而言,已然有了可堪告慰的光辉岁月,而前路仍然令他心潮澎湃。我在华西医院20年石应康将在华西改革的成功因素归结为:创新、勇气和倾听。问:在华西医院20年,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石应康:西部的先天劣势是资源贫乏、医疗保障水平落后,在如此现状下,应该说20年来华西的最大成就,就是为包括云贵川在内的西部地区两亿多人民,提供了短距离内可享受到的全国一流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技术。我做了20年的华西院长,一路下来有三点感受。

第一点也是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的医务人员是全世界最好的,他们一直在努力以最少的资源将效用最大化。

第二是不能将内外环境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与困难,都推给医务人员群体,否则他们一定会很压抑,无法发挥出自我力量与创造性。做医院管理不等于单纯命令式的行政管理,要尽可能了解员工感受,如果医务人员工作时心情不舒畅、劳动价值得不到认可,就不可能为病人服务好。

第三个体会是,当你真正地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实事求是地做好团队的管理工作与方向引领,你一定会得到他们的支持,团队会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华西的学科水平能从20年前60余位上升到今天科研学术能力居全国第一位,就是员工所创造出的无穷价值。问:为什么您的很多超前的改革举措能够在华西取得成功?石应康:有几点因素:一是创新意识,既然要改革就不能想着大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或者只想着对自己的位置和官帽负责,一定要有创新。二是创新和改革一定会有风险,因此还要有勇气有担当。三是要学会倾听,既要为病人服务,也要为员工服务。只有了解医务人员是怎么想的,才会知道如何将他们的正能量发挥出来。问:华西医院内部管理方式的改变能类比长庚吗?石应康:其实我们有很多是跟长庚学到,比如经营运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我是2004年把长庚的有关人士请到华西待了一年,花了300万,培养了30个专科经营助理。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理念,也学了很多方法和工具。问:您在华西医院时,有没有考虑过建立一个类似美国PHS联盟的公立医院集团?石应康:要建立这种公立医院集团关键涉及支付政策问题。比如规定怎样的病在基层医院就诊,全额报销;怎样的病在二级医院就诊,全额报销。如果应该在二级医院就诊,病人非要去三级医院看,那么就自费。所以想做这种尝试,除了医疗机构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政府承担责任,在支付方式等制度改革方面做好功课。什么是医改的治本之策?从全国范围看,医疗资源的配置仍然是不公平的。问:作为任期最长的公立医院院长,您如何看待医改?石应康:医改从2009至今,已经五年有余,我认为其最大成功在于医保体系的建设。但是在实现了全民参保之后,怎么进一步做好服务,实际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大家说公立医院改革是深水区。其实客观讲,公立医院改革的深水区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之所以难以推进,我个人认为可能关键不是在于改医院、改医务人员,而是在于改政府。具体就是说政府应该出台一个好的政策去引导医改。而这个政策的制定,首先要找到目前在政策导向上的不足,承认存在的问题然后去改变它。而政策的制定需要多部门合作,涉及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人保部、民政部、卫计委等等,因此这个改变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改革。问:可是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从内容上看可以说已经涉及方方面面,您对这个方案怎么看?石应康: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这些改革都做得不错,但是都是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没有涉及经济基础。首先要正视现实。现实就是从全国范围看,医疗资源的配置仍然是不公平的。通过五年医改,这种不公平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仍旧差距巨大。在贫困地区,收入不高的普通百姓得了重病,而本地医疗资源不足、治疗水平低下,他就必须千里迢迢来京求医。许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也是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所以我认为中央财政应该多做医疗方面的投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软件方面的投入建设。我们现在并不缺房子和设备,这些硬件建设通过引入民营资本都可以做到,国家层面的资源投入主要应该要用于人才培养等软件方面。问:现在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医疗行业,尤其是社会资本办医的巨大症结。石应康:对,社会资本可以解决土地、建筑、设备等硬件问题,但是无法解决人才问题。要办一个医院需要四个要素:技术团队、管理团队、资本投入以及政府关系。但是却难以找到足够的合格的医务人员。原因何在?因为医学不同于其它专业,一名医学毕业生不一定是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合格医务人员的培养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好的住院医师培养体系。而这个环节正是为整个社会做健康储备的重要环节,政府一定要重视投入,否则只有好的医院有能力为自己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整个行业依然是人才匮乏。问:目前从医改的角度,政策也在限制公立医院的扩展。这个您怎么看?石应康:的确,有的地方确实有很多公立医院了,但是服务不均衡。大家只信任公立医院,就都涌向同一个医院,造成大医院看病难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个是医院管理的问题。应该把医院分层次,简单的病在社区,复杂的病到大医院。问:在您看来,中国医改的治本之策应该是什么?石应康:最大的治本是整个医疗服务经济运行的基础和规则应该重建。我们现在医疗卫生服务的经济运行规则是1950年代建立的。那时候人不值钱,所以制定出来的所有物化成本,如药品、设备、检查这些成本都很高,但是没有考虑人的成本。在这种不好的经济运行制度下,根源不改,你去贴膏药、涂红药水都没有很大作用。比如如何降低药品检查费用,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我举个例子。我觉得应该把质量最好的医院的费用作为标准,如果治疗质量能达到这个标准,但同时费用能够节约,那么节约的费用奖励给医院,能够变成医务人员劳动的报酬,药品、检查费用一下子就下来了。这是我说的改革在于要从经济基础改起。智慧医疗前景广阔“我更想做的是医药产业,把医生、研究者、企业、政府、资本联系起来。”问:您将来的打算是什么?有举办医院或者收购医院的计划?石应康:我比较喜欢去创新,当院长对我来说没有新鲜感了。我愿意去做咨询指导,而不愿意去具体管一家医院。另外我更想做的是医药产业,把医生、研究者、企业、政府、资本联系起来,比如说为创新药做第三方服务机构,还有就是医院管理的咨询服务机构、智慧医疗。而且我已经开始起步了。中国现在很多医疗费都花在外国药、外国设备上,帮外国人打工,中国一定要有本土的创新药。我们已经开始了研发,也找到投资,是能够卖到美国去,赚美国人的钱的。另外管理咨询方面,2006年,华西医学院和商学院合作做了一个医院管理研究所,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研究所培养MBA,也做中层干部和骨干培训,还做一些岗位的培训班,比如专科经营助理培训班、财务人员培训班、后勤人员培训班。将来有可能变成医院管理公司。问:智慧医疗您关注的是哪个方面?石应康:我觉得未来在医改中,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从工具和技术来讲,肯定会带来很大的变化。我做的不是可穿戴设备这样的纯技术类的,而是怎样把资源整合起来,放在互联网平台上。现在做的是O2O,线上线下结合起来。我觉得更需要的是对应老百姓的,包括健康人、亚健康的人和病人,尤其是慢性病的病人。现在的治疗方式都是以医生为主的,能不能改变?我觉得可以。另外专科医生是一部分,被忽略的群体是全科大夫,收入也不高,职称也提不上。还有中国很多企业,只做产品,只去和人家比较尖端的技术,没办法把产品变成服务。智慧医疗里面有很多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徐珺步雯刘涌)友情提示:

抖音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