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如何写作

如何写作

1.肚里有货。通过阅读作家作品,观看专业书籍,积少成多,对各种知识进行储备。2.多写多练。只有多写多练才能减少错字,语句通顺,熟能生巧。写的越多,练的越多,写作水平提升得越快。3.先思后写。写作之前先把想写的东西列个提纲,做个计划,心里先有个谱,再一气呵成。4.勇于创新,真正的写作大家都是拥有自己的风格,敢于创新。不要怕,坚定信心,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写作之路。5.起承转合。起是事件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结尾。开头,结尾一定要出彩。01|学会碎片化写作我身边很多小伙伴总是认为自己不会写,觉得自己也没有时间写作,每天上班,加班,回家后整理家务已经占据我们大部分的时间,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且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写自己都不会有所提升,但是事实上,写作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很多大佬们也都是通过后期不停地刻苦练习,才有了今天的文学成就。所以想要写作,那么我们就从此刻开始,学会碎片化写作。首先,大家要知道碎片化写作是有要点的,我们要学会已有灵感就将其记录下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认为有了灵感,待会写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事实上,只要一耽搁,我们总是能够将它遗忘,当你想要写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灵感已不再,毕竟灵感这个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当灵感被记录下来之后,要以最快的方式将其转换为提纲,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将灵感点丢失,比如好的想法、金句、素材等如果没有经过提纲的串联,那么它们再优秀也是一盘散沙。写大纲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进行“框架式写作”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积累写作框架,只有这样,当我们有灵感的时候,只有将它们结构化,才不会让它们流失。这样一来,通过碎片化时间积累的素材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当在我们真正想要写文案的时候,在素材库中翻出来,进行扩展和填充,就能够成为一篇文章,所以说大家可不要小看了碎片化写作的用处。02|联机写作很重要我相信有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坚持着日更,但是如果没有学会联机写作的话,我们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那么就很难写出金句,很难抓出观众的眼球。但是联机写作,就能够让我们的内容填充更多贴合的素材和故事,能够让你的内容更加动人,让大家更感兴趣。联机写作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知识树,比如说我要写设计相关的文章,我们在搜索的时候不仅会有设计的基础性内容,高阶的教程,视频操作也能够进入到我们的事业中。甚至还会出现摄影,作图之类的内容,这样的联机阅读不仅能够帮助你巩固自己已经学会的知识,还能够拓展你所不知道的领域,让你不做一只井底之蛙。学会联机写作,我们也能够将自己由输入变成一个输出者,这也是我们不断进行品牌积累的过程。参与一些高质量的社群,和大咖们进行深度的沟通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也算是一种输出方式。这样也能够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水平。03|学会复盘,才能突围其实我们在对竞争选手和我们自己的产品进行比对调研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发现我们产品的不足和缺陷,从而进行改进,比如我们认识的一个小伙伴利用复盘式的写作,分析了多篇10万+文案,发现其实这些文章都有写作框架,进行尝试之后,它也写出了10W+的内容。他后来告诉我写出一篇好文案其实并不难。复盘式写作不仅可以让我们汲取好文案的优点,从中快速积累写作的经验。让自己能够进化,而且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不断试错,了解到自己的缺陷在何处,为什么不能够写到读者的心坎里,是故事不够感人,还是标题没起好。只有分析自己的劣势,才能够进行改进,让自己不断地成长起来。学会复盘式写作,我们才能够在现在成千上万的作者中突围,成为一颗新星。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Preparation)。1.制定一个计划(Mak a plan)首先,你需要确定你写作的主题是什么,而且这个主题要非常具体,具体到你无法再将之再进行分割的地步。例如,你定了一个主题,像阐述你关于现实与梦想的一些想法,但这个主题就太过于抽象,你需要再具体一点,例如,你可以用一幅已经褪色的手工画作为思考的引发点,小时候你画了未来的自己,现在却成为了自己最不愿意或者最不希望的样子。以此引发一些问题的思考。如果你是公开写作的话,你还需要明确你的读者是谁,定义你的目标读者的各种特征,了解他们的一些需求。你要达到一个效果——你写的文章,就好像是给某一个特定的人写的,而不是给一大堆模拟两可的人写的。例如,你还是在阐述梦想与现实的一些思考,你是要将这些展示给那些与你有同样困惑的人看的,那他们还会有哪些想法呢?也许他们也同样讨厌着现状,不禁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甚至会惦记起儿时的梦想;也许他们想到了梦想,却又失掉了追逐梦想的勇气;也许他们儿时想要长大,但是到了长大,他们却又想要回到儿时;也许他们只是在不停的勾勒未来,却并不曾把握一刻的现在……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仔细思考的方向。2.做一些研究,收集信息(Do your research)你可以围绕计划里的既定主题做一些资料方面的收集工作。这个收集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你可以做访问,可以去上网查资料,也可以进行主题式的阅读。但是,这一切都要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例如,你写自己的桔梗画来阐述梦想和现实,你可以去翻看以前的照片,甚至找到当事人,譬如你的父母,问问当时你做出来这幅画作的一些细节,你也可以在脑海里进行回顾检索,回忆当时的诸多细节;你还可以问 一下与你有同样困惑的朋友,或者搜索知乎看看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将这些资料汇集在一起,写下来,它们就是你此次写作工程的宝贵素材。3.思考与反思(Thinking and Rethinking)当你拥有一堆关于这个主题的素材后,你的大脑里会对这个主题有了很多个临散的基本印象。记住这些印象,接下来,我们就要用思维导图工具来对这些印象进行绘图式的创作。此时,你务必要让自己极度放松,就像画家开始作画前所做的一些仪式一般:先一下坐或者品一壶茶,甚至点上一根香烟。用你能够想到的办法,让自己放松下来,让自己达到一种思维神游的状态。人的大脑有发散和集中两种模式。当你放松时,发散模式就开始启动。它可以帮助你构建出很多意想不到的联系,从而产生诸多创意的想法。那么开始吧,在思维导图的中心写下你的主题,然后依次发散,随便想,随便去写,写出各个要点,最后,构建起一些联系即可。4.开头(Find your lead)万事开头难,如果有一个开头,让你接着写下去,我估计你会很快写完。当你画完了思维导图,就需要尝试着写下几句来,让你沉浸在你的主题里,甚至你回到了某个时空,或者你已经成为了内容本身:你成了画中人,你成画中景。用这个代入的角色随便写上几句。以上都是写作的准备阶段,接下来是正式写作的阶段:第二阶段:写作(Writing)5.写作(Writing)写作的过程,绝不是分析或者编辑的过程,而是发散的过程。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常常会去边写边改。当我们写作时,我们需要调用大脑的发散模式而不是集中模式,我们要确保我们的思维是活跃而发散的。当我们写的时候,我们需要任由大脑驰骋,不需要顾及写的是什么,写得是否通畅,逻辑是否严谨或者故事是否合理。这个阶段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写写写!如若一边写,一边改,可能会造成两个问题。首先,发散模式会不停的受到干扰。因为一旦涉及到修改,就会将发散模式切换到集中模式,这样接下来写下去的任务就会变得更加艰难。其次,如果不断的修改,可能会产生一种嫌弃自己作品的潜意识。因为我们居然发现自己的作品有这么多的问题存在,很容易得出自己太不擅长于写作的结论,这种不断的否定过程,势必会极大的伤害我们的写作热情。其实但凡是写作,初稿都是不堪入目的!关于这一点,很多大作家都感同身受。初稿,只是初稿,何必去过分纠结呢?毕竟到了后面,我们还是可以去不断修改和完善的。真正的画家,画一幅画,刚开始只是画个草图,勾勒些轮廓,看上去可能会非常粗糙。但是在接下来的不同阶段,画家不断的对这个画作进行修改和完善,一幅质量上乘的作品就这样被打造出来。3分写7分改,这才是写作的常态。如果你有这种边写边改的习惯,你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来改掉这个毛病。例如,用电脑写作的话,就在屏幕上搭上一条干毛巾,你写一点,就让毛巾滑下一点,遮挡住之前写的句子。这样你就没有办法看到之前写的是什么,有效避免了修改它的冲动。或者,你也可以利用一些软件来做到这一点。例如Scrivener,Typora等这些软件,都可以设置“专注模式”,它们会自动隐藏掉你之前所写的内容。另外,你还可以去一个网站平台,叫作write or die,如果你几分钟内没有写,那么你的内容将全部被毁掉,这样的紧迫模式,可能有些人不适应,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第三阶段:编辑和重写阶段(Editing and Rewriting)6.放任不管(Let it incubate)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隔一段时间再来看你之前写的谋篇文章时,你会很容易发现之前在写作时不容易发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当隔一段时间后,你的思维状态和模式,已经不是之前写作时的那种状态或者模式。你就像是在审读别人的作品一般,可以很客观的去发现这个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因而,当初稿完成后,千万不要马上去修改作品。你需要马上关掉屏幕或者合上手稿纸,让自己去做别的事情,将初稿尘封一段时间。最好是能够隔上一周左右的时间。间隔的时间越长,越有价值。7.内容修改重写(Revising)对一篇文章的进行修改,其实是分为两个层面的,一个是针对于内容的修改,一个是针对于形式的修改。内容的修改,是基于逻辑和思维层面的,是针对内容传递的有效程度来做审视的。内容方面,常需要修改的方面:*你的文章是否达到你之前设想的目标?*你的文章是否包含了所有的关键点?*某些内容是否有逻辑错误?*哪些地方应该更详细一些,哪些地方应该要简短一些?8.编辑审稿(Copyediting)这一阶段,是文章要进行输出之前的最后一个阶段。你需要关注的重点是文章的一些形式上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有拼写错误?*语法是否有问题?*词语或者短语是否贴切?*句子是否通顺流畅?*文章排版是否美观大方?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讲完了八步,那还有半步在哪里?半步:要持续性的阅读优秀经典的作品(Continual Reading)我们需要在平时吸收一些营养来用于自己的作品之上。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取某些洞见——对事物的某些看法,对事物的一些感知等;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获取某些写作技法,例如如何对文章进行架构,如何选用一些更加贴切的词语来表达你的意思,或者文章的一些文学句子。针对于非虚构类的习作,我觉得写作更可能是思维层面上的事情,任何技法只是形式而已,就像所有事物都无非是三层:形式,内容,和结构。形式(写作的语言风格,用词用句等)和内容(写作的话题,知识点等)源自于积累,而结构源自于刻意的训练。大家关注如何写作这个话题,无非有两层意思第一,让自己能够写起来,写出来,写得好第二,学习如何写得更好,学习如何写文章八步半写作法,满足了我们第一项的需求,让我们能够按照一个框架体系写起来,这是一切成功的开始——先动起来。针对于第二点,我在这里更新一下,给一个学习如何写作的底层逻辑(而不是学习如何写作的方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方法之无限,而我生之有限,在探寻方法的时候,我们不免会迷失,继而很有可能沦为方法流,成了“如何写作发烧友”。那些个推荐一大堆书单,给一些东拼西凑的经验的文章,个人觉得他们不是在给你方法,而是在给你负担和更多的困惑。一方面加重了初学者的心理负担和精力负担,另一面,这些无法拿来便用,无法让你快速开始的材料,还是解决不了你的困惑。另外,方法,就跟读书一样,是比较私人的东西,某一个方法或者谋一本书,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如果拿道与术来类比,方法就是浮于表面的术,术有千万种,同一个问题,可以有N多个解决方案。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又缺乏辨别方法好坏的眼力和精力,我们自然会在找寻方法的路上迷失。因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道”,放在这里就是“写作之道”。这里的道,就是指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道的力量。如果我们把握了写作之道,我们就可以做到以下两件事情1.能够通过写作之道,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2.能够通过写作之道,辨别别人的方法体系回顾人类发展的过程,很多时候我都是先学会运用某个方法,然后才明白其中的原理的。有人说,这个方法里的步骤,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确实如此,每一个步单独来看都是那么平凡无奇,但是一旦构成了一套体系,可就不一样了。这就像人类的构成,无非是碳氢氧氮而已,又有什么神奇之处。但是一旦构成了细胞,构成了组织,构成了人本身,就会突显出完全不一样的效果。这也像一篇真正的好文章一般,用字用词都非常简单,但是架构在一起,就会产生别样的冲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八步半写作法是一套方法体系,它告诉你该如何操练起来,其背后却非常符合我正在研究的关于运动类学习的一些原理。两种思维状态大脑有两种思维模式,一个专注模式,一个发散模式。关于这一点,可以阅读《如何学习篇1:优化3种状态——被忽略的3种状态》详细了解,对于你写作也会有不小的帮助。写作,是一个广泛的过程,它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过程第一,写作前——准备阶段非虚构类:主题定位,搜集资料,研究资料等虚构类:主题定位,搜集灵感,人物设定,情节设定等第二,写作时——写作阶段:片段:零碎的灵感想法见解,或者思维导图等系统:系统的按照准备阶段的内容进行书写第三,写作后——修改阶段编辑和复写在第一,第三阶段,我们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专注模式;而第二阶段,我们出于发散模式。仔细看看八步半写作法的架构,你就可以发现,它同时运用了这两种思维模式,将两种模式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这样你只要按照它的步骤去进行写作,至少是不会让你走弯路的。两种学习模式知识可以分为运动类和思考类。运动类的知识,通常对反应速度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对于精确度,深度的要求不高。例如,运用语言,演奏乐器,踢足球,打桌球等这些都是运动类知识。思考类的知识,通常需要对思考的深度和精确度有较高要求,但是对于反应速度的要求不高。例如,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历史,哲学等,这类都属于思考类的知识。当我们学习那些需要运动类知识时,我们需要进行隐性的学习,即并不需要主动调用意识,而是利用潜意识来学习,利用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大脑自动完成某些规律的统计。这样,我们学习的重心全部在收集各个样本例子之上,只需要关注样本而不是分析归纳样本背后的规律,就可以胜任运动类知识的学习。当我们学习那些需要思考类知识时,我们需要显性学习,即我们需要主动调用意识,进行分析和思考,用主动意识来总结归纳某种规律,甚至我们还要深入分析和理解这个规律。写作的能力从本质上而言,无非是以下两种能力的体现(其实任何语言类的问题都可以这么拆分)1.要素能力2.结构能力要素能力是指遣词造句,语法规范的能力,用哪些词,用哪些短语,如何让句子更加通顺等,它主要影响一个词或短语或者句子所传递的能量,更高级的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风格,便是里面最难的掌握的能力。结构能力是指逻辑和思维以及塑造画面的能力,怎么谋篇布局让情节更生动让逻辑更清晰等。无论是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写作,其实都需要塑造画面感的。塑造画面感能力越强,越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说,是将线性的语言转化为立体的画面的能力,这是结构能力中最难掌握的能力。对于要素能力,语言风格是最难学会的。对于结构能力,塑造画面的能力是最难学会的。这两种最难学会的,恰恰是需要我们用隐性学习来学会的。而我们却在学习如何写作时,用错了模式——用显性学习来替代隐性学习。结果变成:通过有限的范文,来总结出某些个规律。例如,阅读范文,分析范文,揣摩和玩味某些词句,这样硬性的给大脑灌输某些规律,而最终大脑只能获取关于这些规律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却无法转化为知识被大脑真正吸收。这一点,可以看看我们学习英文的时候所发生的——老师引导下,我们努力的学习语法,短语搭配,最后连一句像样的英语表达都说不出口。两者“异曲同工”!实际上,作为更偏向于运动类的写作技能,是更适合用隐性学习的模式来学习的。先看一个现象:不能玩文学?很多文学上有造诣的人,都被认为是有文学天赋的。但是仔细去考察,就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的是阅读了N多部文学作品后,才写得越来越好的。有些人会劝阻大家——不要玩文学,因为这玩意儿拼天赋。一方面,他们的劝说,你还是要听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得出了相对正确的揭露,却找错了结论的原因。玩文学,确实要靠某些不可捉摸的优势:很多人好像写了好长时间,还是达不到有某种优势之人的那种文学性。其实,如果你要玩文学的话,需要做好一点思想准备:你需要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这期间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这个量要足够多到“重塑你的大脑”为止。大脑会根据你大量阅读的文学作品,从中找出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规律——构建“文学”心智模型,这一点就跟数学上的构造出函数是一样的。你看到5,7,9,11……这样的数字之后,你可以很自然的推理出11后是13,规律也很简单:前一个数字加2便可。但是,如果让你回答这样的问题假设,5,7,9,11……是一个数字序列,那么第100个数字是什么?难道你要挨个的从11之后,计算出直到第99个数的结果后再加上2来推出第100个数字吗?当然这是一个方法,但是如果是第10万个数字呢?第1亿个数字呢?因而,聪明的数学家们发明了函数。在5,7,9,11……这个序列的规律,可以用一个函数来表示F(X)=2X+3,X表示数字的位置数。F(X)表示第X个数字位置上所对应的结果。例如,X=1,表示这个数字序列第1个数字,X=2,表示序列的第2个数字,那么X=100,即2*100+3=203这样结果就可以迅速得到。大脑通过大量的例证吸收,来自发的找出模型潜在的规律的过程,就是隐性学习的过程。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能力(例如上文提到的语言风格和塑造画面),我们的后天发展出来的主动意识有时候是无力的。我们需要靠大量积累例证,让大脑自动统计出某种规律,继而自然就写得好了。但这一过程之漫长,很多人压根都等不来,特别是当问到诸如“如何写作?”“如何学会写作”这类问题时,都会有很多着急的心态在里面。我们所有的不耐心,特别是对于学习的不耐心都是因为对于自己能力的错误估计造成的低估:在还没有尝试前就开始畏难,在尝试了几次或者几十次之后,更加验证自己不是这块料,然后放弃。高估:在还没有尝试前,觉得自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学会,结果尝试了几次或者几十次之后,大失所望,最后放弃。大脑认知一个事物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特别是对于较为复杂的事物,更是如此——大脑需要更多的例证,来找出规律;大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构建神经连接和巩固神经连接。但很可惜的是这种渐进式的过程我们无法用肉眼所察觉用身体所感知的。于是,我们便并不认为其发生了。如果有一种仪器,能够监测到这种渐变的过程,并且能够看到这种变化过程的话,我想大部分人都是不会放弃的,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份付出一分收获的点滴历程。写作训练的底层逻辑——运用隐性学习模式盲目的随机的积累大量的“例证”是可以让我们有一天学会写作的,但是这就像撞大运似的手段,可能会太耗费精力和时间。所以我们需要进行一些调整用主动意识去规划所要进行的训练,在训练时不用主动意识1.定一个目的定一个你写作的目的,你是想写虚构类的还是非虚构类的?你是想写出虚构类里的那个作家的那部作品?例如你看了村上春树的某部小说《1Q84》你也想写出这样的小说来,那么你就可以去将村上春树的所有作品都挖出来,全部作为训练的内容。【注意1】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有“系统学习写作”这种观念,这样只会断送你写作的欲望。(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如何学习篇2:优化3种状态——你不知道的目的法则》)你需要尽快找到一个目的,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马上开始。【注意2】如果想要加速大脑重塑的速度,请只针对目的对象的作品来进行训练,例如只针对村上春树的作品进行训练,不要今天夏目漱石,明天村上春树,后天又是东野圭吾。(关于针对目的进行目标计划的制定,可以参看《如何学习篇3:优化3种状态——目标计划的关键点》)2.进行两项训练训练包括两个方面1.输入训练大量阅读目标的作品,越多越好。但是请记住,大脑是渐进式的过程,千万不要希望一口气读个成百上千篇。这样有害而无利,会让大脑超载。我们需要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例如一年,一天读个2个小时左右即可,这样让大脑慢慢吸收,才最有效果。另外大脑也是会遗忘的,所以做好复习的规划(即,回头再重读一遍相关作品)2.输出训练大量的仿写例如,规定自己每天仿写1-2篇片段,可以仿写一个某一篇阅读过的内容。按照阅读材料的风格逻辑来完全的仿写,看能否写到位,找到差异所在。这也是富兰克林的学习写作的方式。注意:在仿写之前,我们需要对这个目标对象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经过了一定量(让你能够熟悉了目标对象的风格内容)的阅读输入。在仿写之时,请放下主动意识,直接开始写,不断的写,不要做任何修改。在仿写之后,对比,修改,看出差异所在。【因为阿落的作文都是一点点灵感,犹如夜空中的一个个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束光,根本就没有什么写作方法,可是我现在有了学习我的人,我就要主动学习,然后把知识传授,听说了这个八步半法,阿落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快夸我(//∇//)@Sept.弦柚 以后你就跟着我,不会亏待你的(/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