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文化的传播优秀作文(通用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也举世闻名。有人说:“在一生中,中国人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而外国人永远也学不完中国文化。”情况也是如此。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甚至敢说他已经完全学会了中国文化。然而,许多人说他们已经完全学会了英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从我们的谈话到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中国文化随处可见。
如果外国人和中国互相讽刺,那是高估了自己。超越自己。可以说,中国人嘲笑他们,他们可能认为他们在赞美他们。当我讽刺我妹妹的时候,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我记得有一次我哥哥在床上撒尿,她没有闻到味道。我嘲笑她的鼻子被堵住了。因此,她说:我对臭味不敏感,主要是因为我经常和你在一起。”就在我的两个女婿和尚无法理解她的时候,她补充道:那是因为你又臭又抽烟。”我一时语塞,不得不改变话题。
中国文化也反映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比如春节对联。元宵节猜灯谜;中秋节看满月……
今年春联贴的时候,因为上下对联没有明显的标记,我分不清,所以以前的都贴反了。后来,我姐姐说他们的老师教我,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通常是一两个声调,下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通常是三四个声调。在我们理解之后,我们没有再把它贴错。后来,我姐姐也考了我,告诉我一副对联让我分成上下两副。我答对了。我姐姐称赞我学得很快,当我兴高采烈的时候,我的第二个什么?他现在只是在学习,当然他学得很快。”我对二姐说:我不能为自己骄傲吗?”这个春节不仅让我们感到快乐,也让我们学习知识。这说明生活中充满了中国人!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文化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诗歌、人物和绘画。其中,李白和杜甫的诗是众所周知的,而王羲之的《兰亭序》则有“世界上第一个行书”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此外,中国诗人包括曹操、曹植和苏轼,书法家包括王献之、颜真卿和柳宗元,画家包括吴道子、顾恺之和严李奔。虽然他们的风格不同,但他们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我们中国孩子的骄傲。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谈到中国,人们感叹中国的发展迅速。而谈到中国文化,人们更是惊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现在中国文化又去哪里了?
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有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等,读起来都令人回味无穷。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也变得越来越物质了,无止境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提升。中国的国粹—京剧,已经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庸俗,不入流的通俗歌曲。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谁会注意在角落里哭泣的中国文化呢?
随着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大量外国商品、文化等涌入中国,出现了不少“崇洋媚外”的现象。现在人人都知道“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每到这个时候,大街小巷都会特别热闹,人人脸上都喜气洋洋,但谁又能想到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重阳节”呢?很少很少。
许多外国人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深深地被吸引,不断学习中国的文化,甚至还设立了“唐人街”和“孔子学院”,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都纷纷前来游玩和学习,我们在感到高兴和欣慰的同时,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呢?外国人都能体味到中国文化的独到之处,为什么我们就不去体味呢?
一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说,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过头去,汲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智慧。
中国伟大的学者孔子、老子、庄子都世界闻名,国外的孔子学院更是相当热门,可是现在的中国人谁又真正的了解孔子的儒学思想?谁又能挣得明白庄子的“逍遥游”呢?
朋友们,谈起心中沉睡的文化大门,中国文化会永远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巍然不倒。
现行小学之教育,循规蹈矩而扼杀对中国文化之热情。以我之见,小学就应开始学古文,而不应在小学时期推行英语教育。童话只是梦,我们不能在让小孩子生活在童话中。我们要教给他们的是责任。
如果有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讲英语,那不是进步,而是一种悲哀,我们逝去的不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还有我们的尊严,一种文化尊严。一个连自己的文化都舍得摒弃的民族,又有怎么样的资格屹立在世界群体之中呢?
当然我不是排斥外来文化,只是不希望我们盲目引进跟从。现如今,日本韩国的文化已在中国蔓延,所谓的“哈韩哈日”是一种悲哀,我不排斥个性,但我不认为这也是一种个性。我们喜欢把自己的文化束之高阁,然后再高谈自己文化的高深莫测,好像不懂才是正常的,否则你就是在歪曲文化。易中天和于丹我很喜欢,当然只是代表我个人。他们不是在歪曲中国文化,而是把所谓遥不可及的文化向大众传播。他们是成功的,他们的文化内涵是我所无法企及的。
昨天有人和我谈论“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辉煌时刻大部分是在社会动摇时期,而不是在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之时呢?如战国的百家争鸣,文化之辉煌难以形容。南北朝、民国时期等等?我个人认为那是因为书生的忧国忧民意识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高度升华。书生作为每个时代的主流,他们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驱使他们寻找国家的出路,这时每个人不同的观点在摩擦中得到融合,文化就在大融合中形成更为辉煌的文化,无法融合的就自成一脉。而在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之时,书生聚众闲娱舞墨,因此在唐宋时期诗歌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
以我之见,大学生当多学激发民族意识的忧国佳作。社会安定,潜藏的危机也在酝酿,我们的文化就在安定中被人遗忘。听吧,我们的文化已经在哭泣,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要有延续责任,中国文化不仅仅只是中国文化,我们要让全世界的人认同我们的文化,学习我们的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丰富多彩,古时的礼节文明,古人用语常常出口成章,民风更是淳朴。可今天我要和大家讲的却不是这些,只说一说中国的节日文化。
在我小的时候,过清明节,人们总会在自家的院子里插上一支嫩柳,大人们也会去做一些棉菜粑粑,也会去给已经逝去的亲人烧上一些纸钱,可如今还有谁会在那时插一支嫩柳在自家的院子里呢?中秋节时,以前的人们会在月下赏月,吃月饼,可如今有谁还会惬意的拿着月饼在月下尽情的欣赏美丽圆满的月亮呢?
端午节时,人们总会在山上采一些棕叶来包粽子去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可现在有几个人还要包粽子去纪念别人?连粽子都不包了,就更别谈什么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了。
由这些平常事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已经渐渐的被新一代人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洋人的节日。洋人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节日都十分流行于我国境内,有的甚至热闹过了我国的春节,现在过春节没有以前那样热闹,以前,大街上总会有孩子嬉戏打闹,还不时放着鞭炮呢!手里还拿着几个糖人,那种欢乐的气氛现在是没有的,自然显得有些冷清,可是连在外地打工的人却没有回来过一个年,就显得有些凄凉。
而美国的圣诞节可就不一样了,显得分外热闹。做圣诞树,扮圣诞老人送礼物等等活动,可比春节热闹多了。
对于我国这些文化,我们该如何去传承呢?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将我国节日在我国境内重新兴为起来。
(2)必须重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
如此种种都说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渐渐被淡忘,中华同胞们,我今天想说:吸取外来文化固然是好的,可是不能因为有了外来文化就渐渐埋没掉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啊!做人啊,不能忘本,让我们一起宏扬中国文化吧!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
从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
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被“瘦身”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说:“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一种对节日文化生活的适时补充。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选择“媒体上了解”的仅占四成;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
亘古绵延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的品牌。雄浑沧桑的贺兰岩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品牌。声情并茂的斑斓皮影,是中华艺术的品牌。中国文化从来不缺少品牌的元素,而是缺少现代传播的品牌符号。在全球化、融合化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文化传播想要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就需要打造中国文化品牌。
打造中国文化品牌,需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挖掘。“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比浚其源泉。”中国文化品牌的根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京剧中的一步一摇,秦腔里的一韵一调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构成了今天中国文化品牌的基本形象和基础。脱离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牌打造只是为了迎合国际口味的简单模仿,绝不是所谓的中国品牌,脱离中国历史文化根基而坐空中楼阁之做。所以,需要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
打造中国文化品牌,需要兼容并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而不息其根源就在于儒家“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兼容并蓄之势。正是因为这种宽阔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在文化历史的延续之中才能去粗取精,学习他人的文化精髓并内化为自己的文化有点,使得中国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抵御住历史的冲击。所以,打造中国文化品牌也应该兼容并蓄。
打造中国文化品牌,还需要不断创新。“道需日新,技亦需日新,不日新者亡”事物更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完善的过程。文化同样需要创新,如果一味只是站在祖宗的肩膀之上,吃中国厚重文化积淀的老本,势必会走向文化灭亡。在这见不到硝烟的文化竞争战场,中国文化也需要新的原创打造文化新内涵。只有创新才能让中国文化既有历史延续的脉搏,又有新鲜的活力。
如果说文化是陈酿的酒,品牌就是扑鼻而来的香。如果说文化是赏心悦目的美人,品牌就是画龙点睛的妆容。品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事物的形象符号。用品牌点燃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复兴之火,相信在中国文化品牌崛起之日,就是中国文化复兴之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完全崛起之日。
16岁的年纪,长发披肩,柳眉凤目,一身的诗意和书卷气息,这是武亦姝。她在节目中扎实的语文功底,令人为之惊叹。她说古诗词里有许多现代生活给不了她的感觉。这感觉是什么?是年少时被我们遗落的诗意。武亦姝像一杯梅酒,酒入清肠,照见那段渐行渐远的少年时光,让我们回忆起那文化,属于我们骨子里的中国文化。
诗词文化,离我们学生并不遥远,相反,十分地密切。每本语文书中有不少的古诗文阅读,甚至改版的新教材新编入的古诗文越来越多。为什么?因为,在当今中西文化碰撞中,年轻人更愿意去享受外国的节目,而忽视中国文化。所以,才需要编入更多的中国经典文化,从思想上注入,形成一种中国气息,呼吁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关注、传承、发扬古诗词文化。
其实,这些传统文化亦可使我们愉悦当我们细嚼慢咽,体味诗人、作者所要表达的爱恨情仇、酸甜苦辣,就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武亦姝亦是如此:“只要我还能够享受诗词给我带来的欢乐,就够了。”她让我们意外地发现,苦闷的生活原来可以被千年前的诗歌所取悦。走进图书馆,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唐宋诗歌鉴赏》,拾起那年少时被我们遗落的诗意吧!
“中国风”近年来频频出现,它也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在苹果新年贺图中,一只大公鸡在身后一群小人物的奏乐中,欢快前行。图片中的大公鸡,色调,都是中国传统风格,图片一打开,浓浓的中国风扑面而来。该画不仅有中国传统的新年元素,还与富有现代趣味的元素相结合,此画作者为倪传婧。极富中国风元素在她笔尖不经意间氤氲开来,使她塑造出独特的风格。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烙印令她的画作充满了神秘的文化意象,传播东方文化之美。中国文化就在我们笔下,让我们执起笔来,生出美好的华夏文化之花。
如今,我们也愿意去欣赏、感受那充满中国特色文化的东西,因为这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需要我们去传承,发扬属于我们的中国文化。
一个国家最首要的是它的文化,文化是所有居住在这个国度的人民的价值观与奋斗、梦想与期望的总和。要了解一个国家,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梦想以及那些怀抱梦想的人。
扬·马特尔《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底蕴的东方古国,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运用他们深厚的文化积淀晕染了历史上一副一副真实的画卷,不仅给当今社会的我们留下了永垂不朽的名篇,更是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当时历史最真实的部分。
从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桀骜不驯,充满自信;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高视阔步,气势豪迈然而让我们为之痴迷的,何止是这些古代名人的佳作?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何不透露出在那个封建黑暗的社会里,人们心中通过沉沉乌云射出来的一道光?海子的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其中青春的绝唱?
中国已经踏着豪迈而沉稳的步伐,走过了无数个春秋,在这片土地上,展示出了无数绚丽的风采,谱写出了无数浪漫的乐章。然而中国的文化,始终是许许多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
很多的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文化是神秘的,保守的,难以理解的。但通过这些年来的对外交往,以及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前来中国,他们对中国会逐渐改观。在2014年英国研究协会的专项报告表明,文化与历史的吸引力,风土人情与自然风景,城市,艺术,安全感等等这些是众多国民选择的重要因素。这些统统都是可以通过新闻报纸,网络等途径来获取的。
但是从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现状来看,外国人对带有古老中国文化符号的概念认知较多,这些往往是在中国文化宣传片,中外合作片中出现率较高的,其有着浓厚的中国色彩。可是这样的中国文化渐渐变成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以至于现在很多的外国人一提到中国就是熊猫,长城,算盘,丝绸,中医。
而这种的中国文化是未尝不可的。但是我认为在我们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进一步让外国友人来更全面的了解我们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从传统文化出发,积极阐释当代中国的现象与做法,让更多的外国友人在了解到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当代中国的新颖和先进。
然而这些,我们中国已经早就有人在探讨以及做出方案了。但是如果要真正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就要投入这个环境。就像开头引用的要了解一个国家,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梦想以及怀抱梦想的人。我们作为生活在当今新时代的少年,应该主动担负起祖国的责任,主动在各个方面祖国做奉献。而不管是对祖国的文化输出还是祖国与国际上的交往,都需要我们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远的目光。因此,要想让别人了解我们的祖国,我们首先要自己了解我们的祖国,相信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满腔热血,奉公克己。
啦啦拉,茶艺室我来啦!
我大步走了进去,哇,好安静啊!我习惯性地放慢了脚步,这么安静的地方我怎么忍心破坏。我小心地走向座位坐了下来,妈呀,我的手都不知道放在哪了。
姐姐拿起一个茶具给我们一一讲解。这个是茶桶,用来放茶具的。
茶碗是这个。姐姐拿起一个叶子形状的小碟子对我们说。这个是放茶叶的因为可能要喝几种不同的茶。
哦哦,明白了!我们一起说。
姐姐用随手泡烫了一下杯子和茶壶,随手泡逆时针在大茶杯上倒了三圈。杯帽露出一个小口子,一道,完美!每一个小茶杯里都有三分之二的茶汤。姐姐把杯子夹给我们,说,喝茶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端住杯子边上,中指在最下面托住,记住三口喝完!女生要用左手挡住杯子和嘴,三口喝完!
我喝了一小口,清凉清凉的,很清爽,有一点点苦,但是非常清爽。像是刚泡好的薄荷水。到喉咙里的时候变得更苦了,有一点点像青柚子的味道。
我闻了闻,有一股草木的清新味,茶叶有一种淡淡的清香,茶杯里是淡淡的陈皮味。我喝了一口另外一种茶,有一种微微的苦味,但也有种甜甜的味道包含在苦味之中。反正好喝就行!像是茉莉花茶的味道,真不错,我轻轻说。
啊,茶的味道,不也是人生的味道吗?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占领了亚欧的东部,那是文化深厚的四大古国之一。
村头的戏剧
每至新春之时,在村头的一角,一个铺着红绸的戏台便依约出现,仿佛是与新年签订了一场亘古不变的契约。
我总是缠着爷爷带我去那里听戏,台上是一张张花脸,他们“哇啊呀呀呀”地唱着我听不懂的曲调,也咧嘴又瞪眼地演着我看不懂的故事。爷爷带着个小马扎,翘着二郎腿看得很是痴迷,而我看着这样的爷爷满眼焦急——爷爷什么时候才能看完这场戏呢,那红艳艳的糖葫芦快被别人买完了!可是爷爷似乎醉了,陶醉于这并不华丽却又华丽异常的表演中。
后来经过爷爷的讲解我才知道,什么腔是豫剧、什么调是曲剧、什么又是河南坠子。也知道了,这些文化经典就像甘醇美酒一般,醉了多少达官贵人或小老百姓的心。
方块字组成的诗词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文化之源,在晚上时,一缕月光散在床边,不禁使我吟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是我最崇拜的诗人,他的洒脱豪迈更是令我敬佩,小时候,老师总是就叫背《古诗五百首》,这也令我头疼不已,而爸爸对这很感兴趣,说道:把这当成一次穿梭时空,而你便是那山峰中的诗人,每读到“塞下秋风来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时,仿佛自己便站在边塞上,秋日的风景在边塞显得十分奇异,望着飞往衡阳的大雁没有一丝留恋之意,”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好似自己向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听着北风的呼啸,渐渐埋没了战马的嘶鸣声,而我对这浩渺宇宙,纷繁人生以及无常世事的感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使我以一位游子,面对着烟波浩渺的大江,眺望远方,深深思念自己的家乡,有时,也渴望像陶渊明那样隐居避世,不问世俗,在唐诗,每一个中国方块字都包含着不同的意思,而这,也是中国文化上妙处之妙了。
流传千年的故事
孟姜女常常是在睡前在奶奶的故事中了解道的,这是具有浪漫爱情注意的传说,在民间也令人常常向往,而长城,是历史上古人建筑最伟大之一,它蜿蜒绵延几千里,从空中望去,似一条龙横卧在中国的大陆上,那是由秦始皇的带领下,修筑的风景线,坚硬的石壁抵得住敌人的炮火,脚下的石砖埋没了多少农民的汗水与鲜血,毛泽东也曾说道: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的每一块石砖似乎如同一个王朝,每一个阶梯见证了复兴与毁灭,它穿梭在各个山丘上,是中国文化悠久的建筑。
中国文化的路途,是永远也走不到尽头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五千年文化沉淀过程中,为民族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国,是一座文化的古堡,它会随着黄河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哇,真美味啊!”吃着我们亲手包的汤圆,让我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真妙呀,令我的思绪飘回那快乐的时光。
今天下午,我们五年级集体来到食堂,猜猜我们要干什么?对,我们要来包汤圆!我们带着米粉、芝麻、豆沙等食材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
拆开装米粉的袋子,取出一小部分米粉,倒在大盆里,掺了些水。用手在盆里将水与米粉和在一起,不断地揉着。我们一小组的所有人都将手伸进来帮忙,可是人太多,不怎么好和。于是,一些人正准备抽出手,谁知米粉好像不愿让他们离开一样,紧紧地黏在他们的手上,甩也甩不掉。无奈,我们只好派一个人将所有黏在别人手上的米粉团弄下来。我们将这“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王未。不一会儿,手上的米粉团都没了。不过,王未就没那么幸运了,为了完成“使命”,他可弄得全身都是米粉呢!引得我们哄堂大笑。
拆开芝麻和豆沙的袋子,一股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张中杰受不住食物的诱惑,趁我们不注意,竟偷吃起来。我转过身,发现他正津津有味地偷吃着芝麻。我走过去用手轻轻拍了了一下他的肩头,只见他机械性地转过头,我好笑的看着他,拿起手中的豆沙,他两眼发光的看着我,一把抢过,尝了尝味道,做出一副享受的神态。我们看着他哑然失笑。
经过刚才的小闹剧,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先将米粉团分成许多小块,然后,将它们捏成帽子状,再将馅儿放入,包好。最后放在手心里揉成一个小圆球。我们娴熟地包好汤圆。将它们交给老师,下锅去煮。终于煮好了,我们吃着自己亲手包的汤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通过这次的活动我明白:做任何事只有亲身经历,才有意义。
从小听大人讲“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看纸鸢飞翔蓝天的动人画面,听“贵妃醉酒”的京剧片段……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如此清晰地刻在我的记忆里。仿佛是一篇铭文,心灵上毫不犹豫地接受着东方文化的洗礼。而如今,我却更陶醉于“亚当夏娃”的飘逸浪漫,更迷恋奥斯卡金奖的雍容华贵,也更沉醉于Disco的动感十足。在某一个角落,某些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地搁浅,我欣然地接受着西方文化的高贵典雅,却忘记了东方文化的深沉韵味。
有一天,当我猛然想起在那个忧伤的江畔,屈原饮恨投江。如今,端午节的龙舟,依旧在划么?清明时节的行人,依旧断魂么?故乡里的社戏,依旧在演吗?或许已经淡忘了吧。在这个摩登时代里,又有多少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或许,更多的人是哼着流行歌曲,脚下跳着迪斯科,在狂欢吧。那什么渐渐淡了呢?我才意识到,记忆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不经意间在渐渐离我远去了。
看着圣诞节张灯结彩,看着情人节浪漫温馨,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麦当劳、肯德基,我的心里不禁感到一阵悲凉,不知道有谁还能静静地聆听“牛郎织女”,有谁还在兴致勃勃地赛龙舟。
中国文化,已经似乎在慢慢被人淡忘了!或许异国文化的魅力的确巨大,但一个中国人不应当把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吗?吸收国外文化,却怎能以牺牲本国文化为代价!我们又怎能完全丢掉自己而去全盘学习别人呢?
随着中国的入世,越来越多的洋文化进入了中国的家庭,尤其是当代青年,视“洋文化”为时尚。头发染得千奇百怪,不过春节过圣诞,不吃米饭吃快餐,还动不动就:“How,cool!”张口闭口“我的上帝啊”。就连博大精深的中国功夫也渐渐被跆拳道等外国拳术的风头盖过。
当京剧碰到摇滚,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呢?会不会京剧就这样黯淡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摇滚的疯狂。或许到那时,中国人才会懂得国宝——京剧的风采。才懂得珍惜。幸好,这个社会还有那么一群人维护着这特有的文化。听过李纹的《刀马旦》,你就会明白,京剧碰到摇滚会怎样,才会庆幸自己的文化不会被时间遗忘,也才会懂得去珍惜它。只有像李纹那样,将中国自己的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才不会让自己那特有的宝藏遗之荒郊,才不会让自己无颜以对江东父老。
我认为,凡事都该有个度,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干嘛非要去跟在“时尚”后面跑呢?作为中国人,如果连本国的文化都不了解,那么就很愧对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这些国粹瑰宝了,更别说了解别国的文化了。在迷恋西方文化的同时,君应清醒,人人都有“崇尚”的心理。要知道,很多国家也很崇拜中国文化呢!如今走在北京街头,随处可见头带京戏脸谱、身着唐装、嘴里哼着京剧小调儿的外国人。中国文化在外国人中同样被崇拜到今人发晕的程度。
我思考着春节与圣诞节为什么共同出现在中国?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在我的面前摆放着《文化苦旅》和《飞鸟集》,摆着……我会微笑着捧起所有的文化经典,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一个真正爱好文学的人,会爱上世界所有文化瑰宝。
各位,要做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就得发自内心地热爱、了解传统文化,在对待中外文化上,我们要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让我们真情传承中国文化,敞开心扉拥抱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