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汉不提当年勇,西交已经够落魄了…现在说这种事情有点孔乙己的感觉…现在上海兄弟已经碾压西交了,再提二十年前事情,只能被别人无情的耻笑了!
作为西交人,祝上交越来越好,也祝西交能够崛起,为祖国发展尽一份力量!
上海交大肯定是这四十年国内发展最快的学校,没有之一,几步好棋,第一,80年代初期就开始想办法找地,85年左右就基本上免费拿了将近5000亩地,这比其他学校拿地皮早了快20年。第二,合并二医大相当成功,经费数量和论文数量上了一个大台阶,最厉害的是基本没什么内耗,对比下北大和复旦的医学合并简直就是个奇迹。
这几周西安治理疫情的表现,热搜治市,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确实西交衰落不只是校长的问题,整个区域领导产业思维落后,管理水平落后,人才大量流失,当然越来越下滑。
作为一名西交王牌专业的能动学子,我清楚的记着,在一节周六早上的毛概课,大班只有十几二十个人来的课堂上,老师沉重的说:有些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动物的差距都大。有些同源的学校,就比如我们和上交,发展发展就也像人和动物的差距那么大了。
接下来就是几十分钟对于当时的郑南宁校长的无情狂喷,从对于老师的待遇的漠不关心,到当年郑校长作为乘龙快婿,水论文等等。(观点皆为转述毛概老师观点,不代表答主观点)
回到问题,以前不如现在也不如,如果没有更新变革,以后会更加不如。都2021年了,学生编程还在学fortran(果然之前拼错了,按评论区修改),老师们都不愿意教这么古老的语言了,落后于时代
为什么大家都在关注Fortran到底好不好,没人关注我居然周六早上都能爬起来上毛概
既然有人看就再写一个,西交能动的三大专业课(工热,流力,传热)讲的是真的难,比如工程热力学非常偏重计算。当年比较学民,学的一知半解,考试也就稀里糊涂八十来分。很多概念没有搞得很懂。当时特别希望能多讲一些cfd的传热仿真什么的,但是没有,。等到了去港大上研究生时候,学有限元做仿真项目时候很吃力,好像完全没有基础,但是发现高级工程热力学的考试题,差不多只有以前大学计算题难度的一小半。比如一个大题,本科有十小问,到了研究生高级反而只有前六问。真的是不用复习都可以考满分。有些东西不知道讲的那么难是不是真有用,其实更希望可以有选择的选择广度或者深度的培养
分数线不谈,毕竟那个年代专业院校横行时代,地域和专业影响特别大。简单说几个指标:
1.校区面积:
上交徐汇校区350亩加上法华校区也不过400多亩。
西交兴庆校区2000亩左右
作为工科为主的院校找个主校区低于1000亩的都难,复旦作为文理学校本部都有1000多亩
2. 81年第一批博士点:
西交13,上交12
3. 88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西交11,上交8
简单来说上交搬到闵行之前硬实力肯定不行的,规模太小。上交大发展就是386圈地4600亩开挂的,大规模扩招,再加上上海地方投入力度大,才慢慢超过并甩开西交。真正超过西交就是90年代中后期,那个时期也是两校口水战最严重的时候,西交正统论也被摆在台面上,再加上西交一些年前教师下海或者跳槽到东部实力严重受损。题主说的是20年前,我正好是那个时间点附近入学的,西交实力应该已经不如上交了。如果是三十年前肯定西交硬实力强一些,但高考分数线大多数地区应该还是不如上交。
14级西交电气本科,现在西交博士在读。
都说五所交大是一家,但是关系最近、最正统的莫过西交和上交,就连校徽的图案都一样。我有好朋友考研去了上交(家在长三角),上交的老师对西交的学生和教学质量是很认的,基本当做和本校一样的生源看待。
17年参加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比赛现场真的和上交的队伍合了影(非官方)。
两所交大好似兄弟分家,分开经营总有起伏,说不定下个60年西交势头更猛呢~但是不管怎样,即使分了家还是一家人,还是同一个祖宗,是血脉相连的,要相互帮助。
总之,希望两所交大的学子都能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两个兄弟分了家,街坊邻居都希望他俩打一架。
上交的飞速崛起,起源于一句话(98年还是2000年)。
“我的母校是徐家汇的交通大学”
校友问题就板上钉钉了。
之前是因为当年的学院,老师,都迁到西安了,所以西交认为是他们的校友。
印象中1996-2000年,是两个学校口水战最激烈的时代。
交大是有校友联合会的,老先生们见面都能拱手互称师兄,外人在这讨论也是搞笑。
自己人比起来,都是读书人,是看专业方向的。
别说西交电气,西南交通的交通er出来了都是大佬。
上交都已经在西交前面了,但某些上交学子还是狂踩西交,贬低西迁历史,否认上交挖人,强调上交多么重要国家地位,真的是让人咋舌。
如果明眼就看看两学校学科评估的优势学科多么重合就知道有没有挖人了,曾经第一的工管现在学科评估上交是a+了。还有机械,电气,能动,优势学科重合度这么高有必要否认,非说什么正常的人才流动,怎么西交的就全流动上交去了。
西交是现在不如从前,不可和上交同日而语,但是西迁精神不是你们这些不知所谓的后辈能贬低嘲笑的,西交到现在为西部培养了数十万毕业生,40百分以上留在了西部。不知道哪来的资本看不起同根同源的西交。
当然,哪个学校都有傻瓜。官方来讲两个学校关系还是很好的,每次国际比赛两个学校参赛队伍都会合影,只是某些学生读个上交以为自己多厉害,沽名钓誉,可笑至极
身为我交学子,要科普几个冷知识给评论之人,让你们增加点常识
一、中国目前只有清华、北大、我交、西安交大、复旦、中科、哈工七所一直在国家重点建设名单中。(严格意义讲起来只有五所,清北两交加复旦)
这个重点建设名单包括:首批国家重点本科、七五重点建设(哈工、中科并没有实质投资)、八五重点建设、首批211、首批副部级、首批985。
二、第一轮学科评估2002年出结果,工学部分:
1】清华,16个学科平均分87.7,11学科排第一,4学科排第二,1学科第五;
2】 我交,10个学科平均分83.2,2学科第一、2学科第三,5学科前五;
3】浙大,18个学科平均80.12,2学科第一,4学科第二,4学科前五;(浙大是我心中第一次学科评估的第二、然而这个榜单是按照平均分算的)
4】同济,6个学科平均80.1;(参评太少,可忽略….)
5】北航,10个学科78.61;1学科第一、1学科第二、2学科第三;
6】西交,10学科78.01分;1学科第二、2学科第三,3学科前五;
7】东南,12学科77.97分,1学科第二、2学科第三,3学科前五;
8】哈工,15学科77.3分;2学科第二,5学科前五;
16】华中理工,15学科74.93分,3学科前五。
所以单看工学,第四次对比第一次;
1)我交属于停滞不前,A规模扩大了一些。但是我交现在的法学、理学、医学、管理进步明显。学校明显是在走综合大学路线,补短腿。
2)清华和我交一样,院士重点放在了科学院,而学科建设同样是补短板,文、理、经管、法等。
3)哈工由于不入流的理、管、法,重点都在工学,进步最明显;
4)华科同样是工学进步最为明显的高校之一,再加上强大的同济医,对西交、哈工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5)西交也基本没怎么变化,然而也没听说西交在综合大学的路上有什么大的举措,所以才会导致被华武成天挂在嘴边。
所以说我交是2000年后崛起的可以好好学习学习,别闹笑话了,第一次学科评估除了清华、浙大,谁也不虚。
三、 所以我交70年代划归六机部,也就是船舶工业集团,主要负责国家军民用舰船开发,所以远离科研圈子,加上院系调整和西迁,导致本科生在科研领域并不出色。但是在核工业集团、船舶工业集团、沈飞我交毕业的人才一堆。
曾经的康日新(核工业总经理)、顾军(国核总经理、顾宝龙(沪东董事长)、陈金海(江南董事长)、张善明(广核董事长)、邱建刚(中核副总经理)、陈小津(中船工业总经理)等。
而技术方面船舶军口黄旭华院士、朱英富院士、徐青院士;民口沈闻孙院士、闻雪友院士、徐芑南院士;沈飞三杰(黄志千、顾诵芬院士、屠基达院士)。
同样那个年代浙大划归中科院(估计不少浙大的也不清楚这段历史)、同样还有四川工学院(现在四川大学一部分)和黑龙江工学院。所以浙大毕业的本科生在近几届院士评选中大出风头。这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四、现在综合大学路上走的最好的就是清北(国家无限拔高,不服也的服)、交浙复南、华科武大(对,你没看错,综合大学中科、人大、西交、哈工都不行,然而以人大、中科的体量可以走小而精,维持着地位,哈工的体量和西交的精度决定了它们两所走不通这条路)。
而我眼中综合路线最好的高校无疑是我交,以华科作为参照物,能全面在文理工医管法农全方位压制华科的除了我交,没有任何一所高校,即便是清北。
清北有国家扶持,剩下的第三校之争基本在我交和浙大,也许还有复旦。然而不得不承认,浙大现在处于领先地位,无论从科研成果、论文、经费、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占有优势。我交和旦旦最大的优势在于高端学科,也就是商、医、法,如果我交理学能够站稳脚跟,那么工农也不是那么重要。工学只要保留高端工学即可,我也很高兴看到交大不再盲目的去投入工学,毕竟很多工学门类我交并不适合参与。
最后希望在我退休之前能看到我交解决当年上海市塞过来的烂摊子农学院,真的是无语…..
我就上个图
上海交大的崛起是有时代背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上海大发展、长三角大发展的背景下,上海的高校崛起是必然的,上海交大只是崛起中特别突出。
1、短板:迁校后师资薄弱,全国排名并不靠前,导致56-90年左右国内影响力有限,但90年后对西部高校人才的引进在上海高校里面是最成功、最迅速的;
2、过去由于户口原因,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很多优秀的人并不愿意到外地学习,这个代表上海交大的生源质量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保障;
3、改革开放后上海快速发展利好,这背后代表就业的主要方向在上海;
4、老校友资源的支持,迁校前的校友并没有认同西安交大,而是认同上海交大;
5、领导层的管理理念;
实际上相比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由于55-90年左右这段时间的弱势导致整体校友资源并不够强大,但是90年之后已经逐步扭转,00年以后在大家的认知里,已经基本全国排名在前五名了,这点保障了全国的优质生源,长远来看持续的优质生源决定了学校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优质生源背后也意味着优质的家庭背景。
上海交大在许多行业的历史沉淀是不够的,这是历史造成的,这也导致上海交大现在跟清华北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可以影响百年,比如政界。
家父五十年代末华东地区进的上海交大。当时西安交大分数在华东招生分数比上海交大低不少,主要没人愿意去西安,不得已扩大广东等地招生。俺90年代西南地区高中毕业,西安交大曾拉俺保送,想想算了,然后考进上海交大了。就社会声望而言,上海交大一直比西安交大高,这个直接体现在分数线上。但俺考大学时两校生源还是有交集的,没有到如今西交最高分到不了上交提档线的情况。
这问题是西工大提的还是复旦提的?
是的,十几年前,上海交大只是一个小渔村。1955年,汽车工程专业全部转移到吉林大学后,更是鱼都不会抓了。---- 于其发这种问题,不如想想,各省从上海公平走的教育资源,为啥到了别省,就不起作用了呢?(关于汽车专业,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志》第14章机械工程系,第9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