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
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
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 1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 3 课时。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性。)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二、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三个基本特征。这既是新课程结构调整的三
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以往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1.均衡性
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2.综合性
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体现在加强
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以及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
3.选择性
选择性体现在新课程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将 10%-20%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体现在国家课程的变通性上,而且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
更多教师招聘教育学考点,可查看中公教师网-教育学频道。
中公教育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我要过面试”获取试讲教案(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解题思路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