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社区「行走的数据库」,默默守护着千家万户 「朝阳群众」因多次出现在北京市公安局的情况通报中而广为人知,后被合法化为北京社区治安志愿者的代称,与「西城大妈」等组织齐名。
早上 9 点,朝阳区的 43 个街道渐渐苏醒。褪去了夜色、霓虹和年轻面庞的装饰,三里屯街道素着一张脸,显得安静平和。零下 12℃的寒冬,刘燕穿着厚棉衣,左臂戴着印有「治安志愿者」的红袖章,正在三里屯西街巡逻。她今年 75 岁,却是北三里社区治安志愿者队伍里的新人。
两公里之外的幸福二村小区,社区治安志愿者们正聚集在支部中心开会,大爷和大妈互相打着招呼,屋子逐渐变得热闹,热气也让窗户蒙上了一层水雾。
往南边奔 9 公里,潘家园社区的秦华晨练回来,这会儿正被相熟的邻居拦在小区门口:「您快去看看,咱楼下的车位又挪不开车了嘿!」秦华想,这个点儿可不能耽误居民出行上班,她来不及吃早点,只能顶着寒风,一边掏出手机在群里发通知,一边快速走向停车位开始协调。
这些人居住在不同的街道和社区,拥有各自的生活,但是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却有着统一的称呼——「朝阳群众」。在警方冷静的通报里,他们是深藏姓名的立功者;在网友热闹的想象中,「朝阳群众」是「世界第五大王牌情报组织」。传说中,小区石凳上每一个下棋晒太阳的大爷,都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每一个热心上门收水费的大妈都如同神探夏洛克,在短短一两分钟的寒暄里,对你的基本身份信息就有了快速判断。
11 月 28 日,歌手陈羽凡涉毒被抓,网友在通报中发现这次「立功」的是石景山群众,此前「屡立奇功」的「朝阳群众」也再次引发关注。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在《环球人物》记者实际接触他们的几天里,比起传说里的「神助攻」,真实的「朝阳群众」其实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一部分,他们的工作琐碎、平凡,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惊心动魄。比起和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他们更大的贡献恰恰在于对自家社区的默默守护。
「您听说过『朝阳群众』吗?」
「当然,我们这样的都是『朝阳群众』嘛!」
说着「我们这样」的张素兰是潘家园社区的治安志愿者,她和秦华是潘家园社区的老住户,分别承担了社区两个区域的党支部书记职务。在潘家园社区,一个支部里志愿者大概 40 人,11 个支部算下来将近 400 人。这其中最年轻的志愿者是 30 多岁,最年长的则已经是 86 岁高龄。
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网站上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实名注册的治安志愿者已超过 85 万名,朝阳区的治安志愿者人数超过 14 万名,老年人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是每个社区的眼睛和耳朵,也是「朝阳群众」的主要构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