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心理学三大势力之马斯洛的人本主义

心理学三大势力之马斯洛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新流派,被看作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它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极大的影响了当代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人本主义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人性论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思想。人性论是古代中西方思想家们竭力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国的人性论著名的有儒家孟子的“性善论”以及荀子的“性恶论”。西方传统哲学和伦理学在人性问题的看法上同样存在相对立的性善论与性恶论观点。

西方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是由动物的本能所决定的,认识追求经济利益的动物,只有通过法律才能制约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而性善论观点则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和美德,通过教育和借助理想的社会,完全可以发掘人的这种美好的天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继承了西方人性论中的性善论观点。

同时布伦塔诺的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很深的影响。现象学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强调没“先入之见”,主张把人的心理活动的内部体验作为自然呈现的现象来看待。注重对直接经验和现象的描述和审视,而不是像实证主义哲学那样重视对经验的因果分析与实证说明。人本主义的方法论直接或间接的受到现象学哲学的影响。

布伦塔诺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人之一,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认为,科学心理学的宗旨是要创造一种“阐述人的心理生活史的新方式”,从而为建立合理生活奠定普遍的理论基础。

亚伯拉罕 · 马斯洛 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是其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需要问题是马斯洛人本主义思想中最受关注的内容,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支柱性理论。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或缺失性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生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属于低层次的需要。另一类是发展性的需要,也称成长的需要或超越性的需要,主要指任职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个体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潜能的需要。

需要动机理论 马斯洛认为需要各层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及尊重的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而自我实现需要则是高层次需要。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满足了人的底层的基本需要后,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人的高级本性最好的方法是首先实现和满足人的低级本性。

一个人在饿着冻着的时候渴望吃饱穿暖(生理需要);吃饱穿暖后努力寻求安全和稳定(安全需要);之后渴望得到爱,避免孤独感,寻求认可(爱与归属的需要);接着是对自身能力的期望以及对来自他人尊重的渴求(尊重的需要);最后渴望实现个人理想、抱负、追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强调只有坚持以健康的人、自我实现的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才能有最好的生活”。他几乎创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像人性本善论、需要层次论、存在价值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超越自我论、教育改革论、Z管理学说等,他的众多理论建树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中首屈一指。

抖音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