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流” 肆虐的今天,记者因偶然原因路过昔日的小汤山非典医院,竟然发现尚有大量的抗非典药品、物资沉睡在一间间库房内,而且其中大部分药品已经过期。
小汤山非典医院剩余药品物资寻踪
当“甲流”这个新词越来越耳熟能详的时候,“非典”也离公众越来越远。北京市小汤山镇,这个素有“温泉古镇”之美称的京北重镇,因为6年前“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下称“小汤山非典医院”)的存在,一夜间让世界知晓。
如今,肆虐一时的“非典”似乎已成往事。这里留下了为人们所传颂、历久弥坚的“小汤山精神”,也留下了“非典医院”,以及大量抗击非典时遗留下的物资、药品。
“非典医院”的大量药品已过期
“7天7夜”奇迹般建成的小汤山非典医院今何在?
10月23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驱车前往小汤山非典医院。
透过门框略显模糊的玻璃,记者看到医院早已人去屋空,除了院子里的灌木和杂草,这里看不到任何生机与生气。
这里被一圈围墙包围得严严实实,仅供进出的两个门,早已被锈迹斑斑的铁锁“锁死”,看样子是许久没有打开过。
在小汤山非典医院前面的围墙外,一排数十间临时板房搭建的临时库房静静地伫立着。
有的窗户玻璃已经破碎,有的门框开始松动,墙上一行“××局为抗击‘非典’作贡献”的标语仍然清晰可见。
板房内,堆放着各地捐赠的抗“非典”物资和药品。
在其中一间板房内,一箱一箱的“板蓝根颗粒”在杂乱地堆放着,上面清楚地打着“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向北京小汤山医院捐赠医药品”字样,它们依然完好无损,甚至包装带还紧紧地捆绑着。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记者了解到“板蓝根颗粒”这类药品的有效期一般只有2年。
显然,即使“板蓝根颗粒”是2003年 “非典时期”生产的,距今已足有6年时间,肯定早已“过期”或“失效”。
在另一间板房内,“中国医药对外贸易公司及销售公司”捐赠的、数量不少的抗非典药品“新状泰”(注射用胸腺肽)整齐地靠墙码放着。
上面清楚地标明“生产日期”是“2003年3月16日”,“有效期至2004年9月”。
在这排板房的最东面,记者看到了“辽宁省政府捐赠”的口罩、防护服等堆满了整个房间。
毗邻的一间房内,里面堆放着大量“一次性防护服”,有的已经拆封,还有几件裸露在外,上面落满了灰尘,屋内弥漫着一股霉味。
在其它一些板房内,记者看到了口炎清颗粒、鱼腥草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应急食品水等大批量的抗非典药物。
由于时间放置太久,它们大都早已过期或失效,根本就没有再次使用的可能。
这些大量的普通抗菌消炎、清热解毒之类的药品,完全可以用来治疗感冒等常见病症。
为什么不捐赠给其他医院,用来救治那些患病的贫困人群?这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必要的浪费。
10月23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小汤山非典医院现在的主管机构——北京市卫生局。
该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是作为应急医院建设的,具有临时医院的性质,也是一个临时机构,“非典”一结束就已经解散,就不再存在了。
随后,记者采访了现为小汤山医院的党办主任张大同。
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时,小汤山非典医院实行的是一种特殊的运转方式——北京市负责建设和后勤保障,解放军总后勤部从全军抽调医护人员负责医疗并进行内部的管理。
“非典”结束后,解放军医护人员全部撤离,医院便自行解散,只留下北京武警总队某部负责执勤看守医院及医疗设备、剩余物资和药品。他们撤离后,由小汤山医院的保安负责看守。
而对于为什么小汤山非典医院遗留下来的大量剩余医用物资、药品没有处理,张大同表示,这要去问相关部门和北京武警总队,因为这些医用物资、药品都是他们负责管理和使用的。
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和媒体报道得知,在整个小汤山非典医院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北京市政府来负责建设和后勤保障,军队方面来进行内部的管理。
在2003年4月26日,有关部门将医院封控的任务交给了武警北京总队某部的285名官兵。
4月28日,由某部副参谋长率队,285名官兵迅速进驻小汤山非典医院并投入执勤。
随着6月20日最后一名非典患者康复出院,285名官兵圆满完成了封控小汤山非典医院的任务。
不久,他们陆续撤离,只留下少数人员执勤看守医院和剩余物资,这些留守人员的具体撤离时间便无从查阅。
“当时,我们小汤山医院只负责给非典定点医院提供后勤服务,并没有参与医疗和管理。
而且,当时参与后勤服务的医院相关人员大都已经调离,我是‘非典’以后从外单位调过来的,对具体情况并不是太了解。”
张大同说。
记者随后试图联系小汤山非典医院的原负责人和捐赠单位,但未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