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症”?
近日,江苏省南京市接连发生多起疑似因食用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症”的病例,消息一经媒体曝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据卫生部门调查,南京出现的这19例横纹肌溶解症患者发病与食用小龙虾及食用量有关联。
一是患者发病前均进食小龙虾且数量较多,二是就餐地点高度分散。
到目前为止,还未查明食用龙虾与产生横纹肌溶解症的具体关联因素。
谁是元凶?
在此前媒体报道中,大家大多把元凶指向了商贩为了使龙虾卖相更好而使用的“洗虾粉”。
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李解全认为,“洗虾粉”的主要成分是草酸,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化学试剂,在加热到100℃的时候会完全分解,不会引起横纹肌溶解症。
但“洗虾粉”除了含草酸以外,是否会有个别的不法商贩在里面添加其他的化学试剂,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洗虾粉”现在尚不能完全排除嫌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小龙虾自身携带细菌毒素等生物毒素,或存在变异,本身具有亲肌肉毒素等,或者是在养殖过程中,添加抗生素、违禁或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是在小龙虾流通环节中使用的保鲜剂、包装容器的污染等,都有可能使人致病。
“横纹肌溶解症”是什么病?
“横纹肌溶解症”,主要是由于挤压、运动、高热、药物、炎症等原因导致横纹肌破坏和崩解,导致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肌细胞内的成分进入细胞外液及血循环,引起内环境紊乱、急性肾衰竭等组织器官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因素有很多,如过量运动、醉酒、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药物、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感染、代谢异常、遗传缺陷等。
出现“横纹肌溶解症”怎么办?
专家建议,如果患者出现肌肉疼痛、无力、倦怠,尿液呈现茶色或类似可乐颜色,尿液减少,甚至无尿的症状时,应当及时上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治疗方面,主要是及时、积极地补液、充分水化,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的稳定,清除对机体有害的物质,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必要时进行血液滤过、血液透析等肾脏替代、器官支持治疗。一般讲,只要没有引起肾衰,治疗后不会留下后遗症。
小龙虾还能不能吃?
大家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小龙虾还能不能吃了?
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黄义龙和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李解全都表示,轻易说龙虾不能吃是不负责任的讲法。
小龙虾营养丰富,对身体虚弱的人是很好的食物。龙虾中含有丰富的磷、钙、对小儿、孕妇尤有补益功效。
而其中的镁还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如何吃龙虾才安全?
既然龙虾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如何吃龙虾才安全呢?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李解全告诉大家:采购龙虾应该到有资质、有规模、建立了产品溯源机制的农贸市场去购买。
一定要选择新鲜、色泽鲜艳、比较灵活的龙虾。在清洗的时候,一定要多浸泡,不要让虾头露在水面上,让它把脏物尽可能吐出来。吃龙虾时,尽量不要食用虾头部分,一定要把虾肉中间的肠子剔除。在烹饪时,一定要将龙虾煮熟、煮透,不要一次进食过多。食用龙虾时,最好不要同时饮用啤酒,因为这样会使尿酸增高。过敏体质的人最好不要食用龙虾。
此外,还有专家提醒大家,掉钳的龙虾要慎食,被洗虾粉腐蚀过后小龙虾的虾钳很容易脱落,如果餐桌上的小龙虾虾钳普遍比较少的话,使用洗虾粉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苏丹红到瘦肉精,从地沟油到三聚氰胺奶粉。
此次的小龙虾事件再次敲醒了我们的警钟,使人们不得不关注现在的食品安全。
除了行政部门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我们每个人也要从自身做起,警惕身边的食品安全隐患。
短评
把好健康第一关
本报记者 海霞
“食用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给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又出了一道考题。
关于事件原因,在众多猜测中,人们的目光在小龙虾的养殖、加工以及发病者身上一遍遍扫描,但真正的“元凶”还没有被锁定。
事件发生后,有关卫生部门、媒体和市民高度关注。
这个在中国夜市和餐馆里大受欢迎的小龙虾,其生长过程的多个环节如环境污染、添加药物、重金属富集、过敏物质等,被细细追溯,加工过程中的洗虾粉等诸多疑点也一个个被排查,人们期待权威的结论,嘴馋的人想尽快知道,食用美食小龙虾的安全系数有多大。
食品安全事件近年来不断,不论是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还是鸭蛋黄中的苏丹红、香米中的石蜡,让人们“领略”了不法生产经营者见利忘义的“黑心”和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诸多“黑洞”。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民众的恐慌,暴露了民众对食品安全不同以往的担忧。
尽管“龙虾门”事件还没有最后结论,但无论是哪个环节出问题、哪种物质作祟,人们都又一次从事件中得到警醒:餐桌上不是什么食品都可以放心入口。
食品安全是健康的基本要求,是第一道关。尤其在当前的养生热中,人们对生命、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对食品安全也更加重视。
养生保健首先要保证食品安全,否则,用再多的养生方法,用再好的食养食疗方,都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