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市委原书记胡玉亭最新职务现已披露。 据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官网报道,1月25日下午,太原代表团举行全团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及计划(草案)、预算报告及预算(草案)。报道提到,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惠宁, 省委常委、秘书长胡玉亭 代表来我团参加审议。
上述官方消息显示, 胡玉亭已出任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 原任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的王赋已于今年1月调任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
太钢集团已经连续有三位董事长或总经理升任山西省省委常委(或副省级干部) ,他们分别是:
陈川平(1962~): 2000年任太钢集团总经理,2001-2008年任太钢集团董事长,2008年任山西省副省长,2010年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李晓波(1963~) : 2001-2008年任太钢集团总经理,2008年-2017年任太钢集团董事长,2018年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省经信委主任、党组书记。
胡玉亭(1964~) : 2008-2011年任太钢集团总经理,之后历任大同市委常委、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山西省晋中市市长、市委书记等职,2018年2月任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兼任省直机关工委书记。
胡玉亭是山西五台人,1964年7月出生,大学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此后长期在太原钢铁集团任职, 从最基层的炼钢工人、技术员起步,直到出任厂长、总工程师 , 2006年被批准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2008年5月,胡玉亭出任太钢总经理。 2011年,胡玉亭离开太钢,出任大同市委常委、副市长(正厅级),后转任山西省经信委主任。2013年7月,胡玉亭出任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2016年7月,胡玉亭出任晋中市委书记。
厉害了!太钢!
世界最大的不锈钢厂是怎样锤炼出来的呢?
艰 苦 岁 月
1912年9月,孙中山到太原视察,认为山西“有天赋之煤铁资源,前途不可限量”。他的这一见解,对山西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32年1月,阎锡山开始筹建西北实业公司。同年6月,西北实业公司成立炼钢筹备委员会,初步计划建设一个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其规模之大、设备之新、投资之多,为西北实业公司所建30多个厂矿之冠。
▲ 上世纪30年代,位于太原市北肖墙的西北实业公司。
1934年3月,拟定了西北炼钢厂建设计划。1934年8月8日,占地300亩的西北炼钢厂在当时太原城西北的古城村正式开工建设。当时,西北炼钢厂下设炼焦部(焦化厂前身)、炼铁部(炼铁厂前身)、炼钢部(原第一炼钢厂前身)、辗钢部(原第一轧钢厂前身)、工务部(原机械厂前身)。
▲ 1934年8月8日,占地300亩的西北炼钢厂在当时太原城西北的古城村开工建设。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9月1日,西北实业公司正式接收西北炼钢厂。
解放前,西北炼钢厂共生产钢5万多吨、铁18万多吨,最高年产钢仅1.6万吨、铁4.3万吨。
▲ 解放前的西北炼钢厂
西北炼钢厂在血与火锤炼中的传奇历程,正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屈辱中顽强崛起的缩影。
崭 新 征 程
1949年4月20日,太原市城北郊区获得解放,西北炼钢厂回到了人民的手中。1949年5月20日, 西北炼钢厂 1号平炉出钢,全面恢复生产。
▲ 1号平炉生产现场
▲ 窄轨小火车拉运铁水
1949年8月,西北炼钢厂改组为西北钢铁公司,隶属于中央重工业部,下辖炼焦部、炼铁部、炼钢部、辗钢部、动力部、修理部、矿业部等生产部门和医务所。1950年4月,重工业部将西北钢铁公司更名为太原钢铁厂。
▲ 上世纪50年代的太原钢铁厂厂门
1950年1月8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企业报纸《钢铁小报》创刊。1951年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钢铁小报》题写报头,极大地鼓舞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钢铁小报》是全国企业报中惟一由毛主席亲笔题写报头的报纸。
1950年,全国第一次钢铁会议把太钢列为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决定在太钢建立以冶炼和锻造特殊钢为主的电炉炼钢部,生产特殊钢。1952年4月和9月,电炉炼钢部(原第三炼钢厂前身)、薄板部(原第二轧钢厂前身)相继成立,太钢开始了生产特殊钢、优质钢的历史。
▲ 上世纪50年代的生产场景
1952年9月,太钢成功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掀开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崭新篇章。
▲1952年9月,太钢成功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并制成不锈钢宝塔送往北京,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该塔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55年,重工业部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太原钢铁厂扩建方案及设计任务书》。同年9月获得批准。
1957年8月19日,太钢扩建的第一个工程——1000毫米初轧机工程破土动工,拉开了第一次大规模扩建的序幕。1958年起,太钢三大工程“高焦电”(1053立方米高炉、65孔焦炉和2.4万千瓦热电站)陆续破土动工,这是太钢迈向年产100万吨钢目标的重点工程。
▲ 1000毫米初轧机工程建设
▲ 1958年7月,65孔大型焦炉工程破土动工。1960年竣工投产。
1964年4月,冶金部编制《太钢扩建补充设计任务书》,并于1965年获国务院批准,确定太钢发展规模为年产120万吨优质钢,建成我国大型特殊钢联合企业。之后,一批停工项目复工建设,同时一批新项目开工。至上世纪70年代末,先后建成了第三、四、五、六、七轧钢厂、第二炼钢厂及真空冶炼车间、钢铁研究所、煤气站、制氧站、峨口矿、东山矿等配套工程。
1967年6月,太钢第七轧钢厂破土动工。同期,又新建了不锈钢中板、冷轧生产线和转炉、电炉,太钢具备了一定的不锈钢生产能力。
▲ 1969年3月,从瑞典引进的50吨电炉建成投产。
▲ 始建于1958年的 峨口铁矿于1970年4月恢复建设,1977年4月建成投产。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太钢历史的新纪元。经过一系列扩建,太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焕发出勃勃生机。
阔步前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太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 上世纪80年代太钢厂区场景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太钢先后实施了不锈钢氩氧精炼炉、不锈钢板坯连铸机等技术改造工程,创造了我国不锈钢工业的许多第一,形成了年产1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
▲ 1985年12月,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第一台1280毫米立式不锈钢板坯连铸机在太钢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国不锈钢连铸技术的空白。
“六五”和“七五”期间,太钢着手实施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企业规模和品种开发能力迅速提高。
▲ 1986年8月,1630毫米立弯式合金钢板坯连铸机在第二炼钢厂开工建设。1988年10月投产,标志着太钢合金钢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八五”时期,太钢先后进行了以1350立方米高炉、尖山铁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