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16岁高中生“男扮女装”走红,甜蜜形象吸粉无数,女同学:羡慕

16岁高中生“男扮女装”走红,甜蜜形象吸粉无数,女同学:羡慕

“男扮女装”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认同者有之,持反对声音者有之。鲁迅就曾强烈讽刺过这一“伪娘”现象,认为戏剧中“男扮女装”是一种丑态表现,既是对性别的扭曲,也让中国传统文化蒙羞。

从心理学上来看,“男扮女装”就是“易装癖”,属于典型的心理错位现象。

日本的一位16岁男高中生沉迷于“男扮女装”,且扮相甜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吸引了无数粉丝,在网上迅速走红。

这位男生“男扮女装”纯属偶然,最初他只是感觉有趣。但是,他通过不断学习化妆和穿搭,让自己的“女装”形象越来越完美,使他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并获得了家长的支持。

不少女同学在得知这位“清纯靓丽的小姐姐”,其实就是一位“长相精致的小哥哥”时,直接大呼“羡慕”。而痴迷于他“小姐姐”扮相的男同学,却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纷纷表示自己梦寐以求的“女神”形象瞬间幻灭了。

其实,16岁的年纪,已经逐渐走向成年。若是长期沉迷于“异装”打扮,很容易自我满足于这种状态,从而造成性别意识的偏差,对于其成年后的性别认知,必然会产生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家长不可盲目支持或鼓励孩子的“异装”行为,应当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性别观念,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1、 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在孩子的认知里,并没有那么多阴暗的思想和观点。作为家长,不能以自身固有的审美观去否定孩子,以免打破孩子的好奇心理,还会扼制孩子求知欲和探索欲的发展。如果孩子存在“男扮女装”的行为,在“异装”打扮自己的过程中,可能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2、会形成独特的审美观

在孩子“男扮女装”的过程中,会从女性的角度去认识美、发现美,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当孩子在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美时,可能会具有独特的视角,对美的理解和认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发掘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灵感,在艺术方面也会有独到之处。

从表面上看,孩子“男扮女装”可能让人感觉辣眼睛,甚至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意识的偏差,但是,这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如果家长可以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对性别产生正确的认知,偶尔“男扮女装”,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会有一些好处。

1、 对着装打扮要有正确的认知,以合适为宜

一些家长可能比较喜欢女孩,就会从小对男孩进行“女性化”的着装打扮,让孩子从小“男扮女装”,就会使孩子在幼年时产生错误的性别认知,或者对性别差异比较模糊。还有一些男孩从小就喜欢女孩的漂亮衣服,也会倾向于“女性化”的装扮。

家长就要让孩子从小有正确的性别认知,选择适合自己的着装打扮,尽量不要让孩子“异装”打扮,避免给孩子带来性别认知的误导。

2、 家长要给孩子普及性别知识,正确认识两性差别

通常在孩子三岁左右,就会有一定的性别意识。家长不要忽略对孩子性别认知的引导,适当给孩子普及性别知识,让孩子认识不同性别的生理特征以及生理构造上的不同,避免孩子出现性别认知上的错误。

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家长很有必要给孩子普及一些生理知识,引导孩子对一些生理反应产生正确的认知,让孩子能够正视和面对。

而且,只有让孩子产生了正确的性别意识,才能避免出现男孩“女性化”或者女孩“男性化”的现象,也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娘娘腔”或者“男人婆”等。

对于孩子追求奇装异服的行为,家长没必要完全制止,也不能无原则地支持。若是家长支持孩子进行“异装”打扮,极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知障碍。

家长应当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以免出现不良着装或行为,反而引人诟病,还可能给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磨灭的恶劣影响。

对于孩子的着装打扮是否帅气或者漂亮,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主要还是以舒适、得体的着装感受为主,一定要适合孩子的身份和性别。

抖音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