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故宫600年:巍巍紫禁谁人修?

故宫600年:巍巍紫禁谁人修?

雪中故宫

故宫主要设计者蒯祥

今年是故宫诞辰600周年。一座城,沉淀了600年的记忆,存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气神。站在紫禁城中凝望,新老照片仿佛将时间之河折叠,历史与当下重合,经历600个春夏秋冬巍然屹立的故宫,充分表现出了中式建筑结构的优越性,特别是作为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式建筑,能数百年风采依旧,这充分说明我们中国人的建造智慧博大精深。只是,给世人呈供了这样艺术珍宝的建造者是谁呢?

修建者没在正史上留痕

鲁迅曾经说过,所谓“正史”,只不过是为帝王将相家所作的“家谱”,这话一点也没错。故宫虽大,所收集的旧物与文献虽多,却单单没有记下故宫设计者和修建者的名字。

故宫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此前大明国都一直在今天的南京。虽然明成祖永乐大帝足可称得上是一代明君,但是他的帝位来得颇费周折,在他打着“靖难”的旗号从燕赵之地一路杀入金陵古城之后,一把诡异的大火就将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完全抹掉了。在南京,永乐帝过得并不舒心,先是有御史大夫景清在朝堂之上刺王杀驾;再是“叔夺侄位”的风言风语传到自己耳朵里毕竟不好听;最重要的是,自己自北地而来,面对着南京朝中旧臣,还真有点无力招架的感觉。于是,永乐帝开始思索着迁都的事情,并将新的首都定在曾经自己的封地——燕京北平。

虽然北平在元朝时是京师大都所在之地,城市规模已经颇为宏伟,但是这在永乐皇帝眼中还远远不够,从下令开始准备修建宫殿的材料开始,到正式调遣工匠前往北平破土动工,前前后后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了修建宫殿,永乐皇帝几乎调动了全国的资源。北平地处平原,修建宫殿所需要的巨木硕石当地均不能出产,这就需要将这些建筑物资从全国各地搬运到北京。合抱粗的金丝楠木,小山似的假山石,近的产自郊区的西山,远的甚至来自湖广川陕,怎么将这些物资都弄到北京,这着实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有一种传说是当时的运输工人们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地就凿一口井,他们用春、夏、秋三季准备物资,在严冬时节开始运输,他们等到气温低到足以滴水成冰的时节,从井里取水铺成一条冰道,顺着冰道将物资运到施工现场。但是,这毕竟只是传说,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就故宫修建时运送物资这方面来说,永乐皇帝还真得感谢元朝。

故宫主要设计者蒯祥

俗话说“先有大运河,再有北京城”,在古代,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可谓是交通命脉,这条大运河修建于隋朝,到了元朝定都大都,为了南北交通方便,又将这条运河曲折处修直,并疏浚水利,全线通航,使南方的粮食物资能够直达大都,甚至直接把运河的终点修在了大都城内,也就是今天为我们所熟悉的积水潭。明朝修建故宫时,运送建筑材料走的正是这条水路。

顺着水路来到北平城的不只是建筑材料,还有全国各地最杰出的建筑工人,虽然他们的名字几乎没有被资料所记载,但是,故宫600余年的风雨历程已经为他们立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古代工匠的社会地位很低,往往只存其迹,不知其名,修建故宫时人力耗费何止千万计,最终留下姓名的也只不过寥寥数十人而已。这些能够留下姓名的匠人,都是业内不世出的天才,他们当中,以蒯祥最为有名。

蒯祥出身于一个木匠世家,他的父亲蒯富在当时就是非常有名的木工,手艺传到蒯祥这里,则更可以说是神乎其技了。蒯祥十几岁时,就已经名满金陵,南京城内很多著名的建筑在修建过程中都有他的参与。蒯祥天生在建筑方面就有天赋,同一项工程,别人忙好几天才能做出的设计图在他那里只需要随便写写画画就能做出来,甚至他还能双手画龙,画成后将二龙合一,竟然一模一样;蒯祥还有领导天赋,在他的手下,有着一众来自苏州香山的优秀匠人,人称“香山帮”,“香山帮”匠人以做工速度快且精细著称,蒯祥在这些匠人里将传统工种又进一步细分,如在木工之下分出“大木”和“小木”,“大木”主要负责房梁、立柱的搭建,而“小木”则专事门板、雕花等精细活,两班匠人按照蒯祥的设计图同时开工,互不影响,速度自然会比别人快很多。

永乐皇帝修建宫殿,年仅二十岁的蒯祥作为工匠中的一员也来到了北京,身怀绝技又年富力强,蒯祥很快就在这批匠人之间享有盛名。到北京后不久,蒯祥就被安排去主持承天门的修建。承天门就是现在的天安门,是皇宫的正门,皇帝能把这项工作交给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也足以见得蒯祥技术的高超。给皇帝干活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弄不好可是要掉脑袋的。蒯祥在前辈匠人杨青、蔡信的协助下,主持并修建了承天门,随后又因其建筑天赋承担了故宫的主要设计工作。由于蒯祥在设计与修建故宫的过程中劳苦功高,永乐皇帝很器重他,多次命其主持宫殿与皇陵的修建与维护工作,并称其为“蒯鲁班”。蒯祥也因此步步高升,直至官居二品,任工部左侍郎,北京有一个老地名叫“蒯侍郎胡同”,相传蒯祥告老卸职之后就是寓居于此。木工行中久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说法,蒯祥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其实,蒯祥不只是一个人,他是千百年来中国匠人工匠精神的化身,在他巧夺天工的技术背后,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智慧。

屡历劫难而重生

宫殿修好之后,永乐皇帝将其命名为“紫禁城”,“紫”代表了天上的紫微星,“禁”一方面有禁止的意思,一方面则是象征着守卫的森严,从名字来看,就知道这座王城固若金汤。但是,历史上的故宫,却屡次遭天灾人祸,但一次次又从劫难中重生。

故宫博物院原馆长单霁翔曾经半开玩笑地说:“故宫最怕火”,的确,对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而言,火灾是最大的敌人。而故宫乃是皇帝的住宅,它的安全兹事体大,而火灾则是种种意外之中最危险的一种,故宫内部古建筑众多,可以说是勾心斗角,廊腰缦回,一旦失火,烧着的可就不只是一间半间了,古代灭火条件有限,火势一起来,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烧到无物可烧为止。故宫从建成以来,大大小小火灾100余起,重大火灾就有30余起,而除了人为造成的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天灾。故宫建成仅9个月,一场雷击引发的火灾就使其严重受损,永乐皇帝不得不二度请蒯祥出马,对其进行修复;而刚修好不久,三大殿附近的另一处建筑又遭雷劈,所幸恰逢暴雨倾盆,这处建筑才没有被焚毁。故宫怕火,这从故宫里随处可见的大铜缸中就能看出,历劫轮回,故宫如浴火的凤凰,越发壮美,而让故宫永葆壮美的,则是顽强而智慧的中华民族。

吴辰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周章龙

编审 王宁

抖音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