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小康水平的具体含义

小康水平的具体含义

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转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型。主要特征是新增消费支出的选择性明显加大,其投向重点开始转向非食品,整个食品消费比重逐步下降,非食品比重不断上升。在吃、穿、用内部结构上,由单纯追求数量开始转向质量和精度,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逐步上升。衡量生活质量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营养、饮水、卫生保健、教育、住宅等领域。就业率、识字率、平均寿命、出生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婴儿死亡率等指标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参数。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我国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本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20年中,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可达小康水平。到那个时候,我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还比较低,但同现在相比,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将大为增强。党的十三大把小康目标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0年12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设》中,进一步阐述了小康目标,指出:人民生活逐步达到小康是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党的十四大以经济发展速度增长8~9%的情况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