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古汉语本来是没有语法这一说法的。古汉语有文法,没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是由马建忠先生根据拉丁语系的语法套用而形成的。1894年马建忠先生发表了他的著作《马氏文通》,由此,拉开了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大幕,整个一个世纪,语言学家们全部钻到语法研究中来。形成了普世语法观和语法中心论的思潮,那时,凡称语言学家者,必谈语法,否则就不入流,登不得大雅之堂。我们今夭讲"主谓宾补定状"、“名动形"等描写语言结构的词汇,都是由马先生借用过来的。本来马先生是想把语法引入后,解决“汉语难学"的问题的,但上个世纪,特别是建国后30一40年的语文教育效果并不被社会接受,甚至全社会都不满意,因为“小学毕业造不了句子"、大学毕业写不了论文的的现象太过普遍!由此,人们开始反思:罗贯中,曹雪芹们,甚至鲁迅丶毛泽东等,他们并没有学过语法,但却写出不朽的文章!所以学习研究汉语语法无助于提高汉语教学的的水平,也无法提高写文章的水平。汉语语法是一个“四不象"的东西,这就是它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三)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四)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五)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跟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较,汉语最明显的特征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1.形态变化即词形变化,指一个词在句子中由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而在形式上发生的变化。英语、俄语等印欧语言就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2.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样的形态变化,没有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同一个词处于不同的语法位置、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词形本身并无任何变化。3.汉语中也有某些类似形态标志的成分,但数量少,普遍性差。如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商量—商量商量,干净—干干净净),“子、儿、头”作为有些名词的后缀(扣子、画儿、甜头),“们”用来表示复数(朋友们、同学们),“着、了、过”用来表示动作的不同过程等,但这类形态不仅很少,而且在表示一定语法范畴时缺乏普遍性,出现与否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不像在有形态标志的语言中,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的形式变化是强制性的。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P232)由于汉语不依赖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于是语序、虚词就成为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汉语表示语法和语义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1.语序 语言单位组合排列的先后次序(1)语序不同,结构就不同。“洗衣服”是述宾结构,“衣服洗了”是主谓结构;“下来坐”是连动结构,“坐下来”是述补结构;“来早了”是述补结构,“早来了”是偏正结构。(2)语序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来早了”指来得太早,“早来了”表明早就来了;“一会儿再谈”说的是现在不谈,“再谈一会儿”说的是现在谈得还不够;“不很清楚”和“很不清楚”表示的程度不同;“你能今天晚上来吗?”主要是问来的时间,“你今天晚上能来吗?”主要是问能不能来。(3)语序不同,表达的重心也不同。比如曾国藩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屡战屡败”重点在“屡败”,指每战皆败;“屡败屡战”重点在“屡战”,指虽遭失败而不气馁。2.虚词 虚词指的是连词、助词、介词、语气词这些词类。(1)虚词的有无,会造成句法结构的不同修改书稿(述宾短语)——修改的书稿(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