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羚
鬣羚也叫明鬃羊,属牛科,典型林栖兽类,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之一,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4400 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它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人们据此将其与驯鹿、驼鹿和麋鹿一起称为“四不像”。因其最早是在印尼的苏门答腊被发现的,因此又叫苏门羚。而浙江省富阳市湖源乡上南坞村的村民则因其体型像羊,称之为牧羊。在中国,目前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浙江、安徽、湖北、江西、四川、云南、西藏、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外形似羊,略比斑羚大,雄兽和雌兽之间的大小差别不显著。 它的体长为140~190厘米,体重50~100公斤,肩高86~110厘米,尾长9~16厘米,两只耳朵特别狭长,似驴,可达19~21厘米,端部较尖,雌雄均有一对短而尖的黑角,短而光滑,介于两耳之间,距离较远,形状较为简单,两角自额骨的后部长出后,平行而稍呈弧形往后伸展,角的横切面呈圆形,末端较尖,角的`表面具有环状的棱及不规则的纵行沟纹,角尖处较为光滑,长度为20~26厘米,粗13~16厘米,最长的纪录得自喜马拉雅山地区,为32.4厘米。自角基至颈背有长十几厘米的灰白色鬣毛,甚为明显。颈背有鬃毛,吻鼻部黑色,吻端裸露,唇的周围有髭毛,有明显的球囊状眶下腺,其开口处有一撮丛毛。 鼠蹊部具2对乳头。身体的毛色较深,以黑色为主,杂有灰褐色毛,毛基为灰白色或白色。暗黑色的脊纹贯穿整个脊背。上下嘴唇、颌部污白色或灰白色。前额、耳背沾有深浅不一的棕色。头后自角的基部到颈背的鬣或鬃毛很长,为白色或灰白色,也有的杂以棕色、黑色,长度约为15~20厘米,由颈部下披,成为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四肢的毛为赤褐色,向下转为黄褐色。尾巴不长,与身体的色调相同。 全身被毛以黑褐色为主,稀疏而粗硬,杂以灰褐色,毛干基部黑,末端色浅,颈部有白色长毛,四肢由赤褐色向下转为黄褐色。四肢粗壮,强健有力,蹄短而坚实,适于在山崖乱石间奔跑跳跃。
鬣羚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之一,但也逐步北移到北纬33度左右的地区,分布范围北起中国西北的秦岭和青海的湟水河谷一带,南至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包括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和尼泊尔、克什米尔、印度、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在中国则具体分布于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鬣羚甘南亚种 milneedwardi 2. 鬣羚华东亚种 argyrochaetes 3. 鬣羚墨脱亚种 jamrachi 4. 鬣羚云南亚种 montinus 5. 鬣羚尼泊尔亚种 thar
鬣羚栖息于海拔1000~4400 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偶尔也到草原活动,生活环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树林、竹林或灌丛十分茂密,另一个是地势非常险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