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保存下来的古植物或者古动物的比例还是比较小的,化石的形成条件比较多,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生物本身的条件
这部分指的是生物体内部的物质组成,古植物中的物质组成大部分是由糖类(包括纤维素、木质素等)、蛋白质和脂类,其中,脂类的抗氧化能力较强。
要想保存一个比较完整的化石,那么这些物质遭受到的破坏就需要越小。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未被埋藏之前)
这部分主要是指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条件,主要是物理条件(是否为高能水动力条件?
)、化学条件(PH是多少,酸性还是碱性?
)以及生物条件(是否有其他生物的破坏,微生物的环境怎样?)
3、埋藏条件
不管是生物死后的遗体被掩埋还是生物在存活的时候突然掩埋,都需要考虑它的埋藏条件。
是被什么样的沉积物埋藏?
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物的物质组成(有些特殊的比如说松脂等),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等等
4、时间条件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要少: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如果暴露时间过长,生物的组织结构和物质成分被氧化破坏,即使埋藏下去也很难形成成型的化石;
同时,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一旦被挖掘出来,会造成二次破坏。
石化作用时间: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这部分时间很漫长,地质历史通常以Ma(百万年)为计时单位,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通常常见的有矿物充填作用、碳化作用和置换作用:
矿物充填作用,是在生物的硬体结构中,充填一定量的矿物,某些植物的残留细胞孔隙中经常会出现黄铁矿和石英等外来矿物充填;
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
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组分被溶解,外来矿物质充填,如硅化、钙化、白云化、黄铁矿化等,通常所说的硅化木就是由于置换作用形成的。
所以说,并不是干燥地区植物才能形成化石,只要满足上述的五个条件,比如说,在湿润的湖边,由于某次构造运动,使得湖边的植物全部被掩埋在湖底的淤泥中,其物理化学和生活条件均未对植物形成化石造成毁灭性的影响,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间,经过成岩石化作用,就能形成保存完整的植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