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时间=(24-昼长)/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或一天有24小时,包括白天和黑夜,夜长=24-昼长,而凌晨0:00可以看作是黑夜的中点,日出时间=夜长/2,日落时间=24-日出时间。
日出日落的现象
日出,指太阳初升出地平线或最初看到的太阳的出现。一般是指太阳由东方的地平线徐徐升起的时间,而确实的定义为日面刚从地平线出现的一刹那,而非整个日面离开地平线。
日落,是地球生态环境循环与生物活动的重要划分点。古农谚有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从地平线降下后,空气中的流动分子减少,温度开始降低,多数动物的活动行为减少,进入休息状态。同时植物停止光合作用,消耗外界氧气。日落标志着夜晚的来临,是人们一天工作生活的结束标志。
日出日落区别
日出和日落在太阳光的颜色方面也有明显区别。日出,阳光通过很长距离的空气层的折射,颜色就像血一样红,整个太阳成血红色,刚露出地面的太阳,人可以直视,不很刺眼。而日落时,太阳光还很强,即使接近了地面,你也无法直视,整个太阳的颜色成金黄色,至少呈带有黄色的红色。
日出产生原理
日出时太阳光因为受到地球大气层灰尘的影响而产生瑞利散射,所以这时的天空会弥漫着霞气,然而日出的霞气较日落的淡雅,这是因为日出时大气层里的灰尘较日落时为少。
因为太阳光会受到地球大气层的影响而产生折射,所以当太阳仍未升上地平线时,人们已看到日出的景色,这是每天日出时产生的错觉。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记录名为“天再旦”的罕见天文现象,意思是同一天接连出现两次日出的情况。通常是由于清晨五点到七点的日全食所引起的天文奇观,第一次日出时,天色又逐渐暗去,接着又迎接第二次日出。
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日出日落的时刻计算:夏半年时,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冬半年时,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春秋二分,6点日出,18点日落。
日出日落的时间问题是和昼夜长短相关的,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所以白昼越长的地方,日出越早日落越晚,白昼越短的地方,日出越晚日落越早。
扩展资料:
日出日落的方位:除极昼、极夜外,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南半球是,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二分,东升西落。
例如: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越往北日出日落方位越偏南,昼长越短,到极夜区就日出日落正南方向,时间是正午12点。南半球越往南日出日落方位越偏南,白昼越长,到极昼区就日出日落正南方向,时间是子夜0点。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越往北日出日落方位越偏北,昼长越长,到极昼区就日出日落正北方向,时间是子夜0点。南半球越往南日出日落方位越偏北,白昼越短,到极夜区就日出日落正北方向,时间是正午12。
日出时间=12-昼长日落时间=12+昼长
相反,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法为:
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
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点)×2
日出日落的时刻:夏半年时,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冬半年时,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春秋二分,6点日出,18点日落。
日出日落的方位:除极昼、极夜外,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南半球是,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二分,东升西落。
1、对称规律:日出日落的时间以当地时间12时为中心对称。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可据此推算出昼长。若观测到的日出、日落时间不以12时为中心对称,说明观测点不位于所在时间的中央经线上。
以春分日为例,如果观测到的日出、日落的区时早于6时和18时,说明观测点在时区中央经线的东侧;反之,则在时区中央经线的西侧。
2、反对称规律:纬度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在同一天,北半球一地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另一地的夜长。例如,夏至日60°N纬线上各地昼长为18时29分,则当日60°S纬线上各地夜长为18小时2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