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如何看待上海一小学期末考试中刘翔成考题难住小学生,学生答案被判答错却惹家长不满?

如何看待上海一小学期末考试中刘翔成考题难住小学生,学生答案被判答错却惹家长不满?

语文教育教成这样简直扯淡,这样乱弹琴的例子可以举出n个。

案例1: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测试中有一道题:“雪化了是什么?”一名学生从小就爱看童话故事,给出的答案是这样:“雪化了是春天。”看到这个答案后老师毫不客气地在卷子上打了一个鲜红的“×”。因为与标准答案不符,标准答案应该是“雪化了是水”。

案例2:小学一年级试卷有一道看图写话题目:图上画着一只公鸡和一条毛毛虫。学生写:草坪里有一只公鸡和毛毛虫,得了满分。另一个学生写:有一天, 公鸡到公园散步,遇见毛毛虫,公鸡对毛毛虫说,你可不要吃植物呀!可总分10分老师却扣了3分。到底什么样的写话能得满分呢?结果,只写有公鸡和毛毛虫一句话的得满分。富有想象力的写话(如上第二句等)都被扣分了,想象力在某些老师的笔下不值一文,如此启蒙,令人堪忧!

案例3:有这样一道考题: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一位学生的答案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河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然而,这样的回答却是错误的,标准答案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连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案例4:某一期关于“儿童益智”类的电视节目上,主持人问:“气球为什么会飞上天空?”“小猫为什么要洗脸”……有一个孩子回答:“气球飞上天空是去找小鸟。”“小猫没有抓住老鼠,非常伤心,哭花了脸,所以要洗脸。”本来孩子答得挺有创意,可是主持人却硬梆梆地说:“回答错误。”接着公布正确答案:“因为气球里装的是氢气,氢气比空气的密度小……”

案例5: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形容并组合有关花的句子,大部分同学回答:“春天来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有两位学生比喻花是大地的时装,后排的一小女孩别出心裁:“春天花亮了,秋天花灭了,花是灯。”老师评语:大多数同学很好,那两位同学及格,后排同学不及格——花是灯,电是什么?

案例6:普陀区某九年制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家长薛女士感慨,有次儿子在看图说话练习里看到拔河、踢足球的场景,就写“孩子们在野营时玩拔河、踢球游戏”,老师评语是“对题目有误解”,原来标准答案是“在运动会上的拔河、踢球比赛”。“孩子的思维是发散性的,为什么评判标准这么死?”薛女士抱怨。

……

现在又加上这个新案例:上海一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一道题是:“刘翔脚受伤了,肿得厉害,________。”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一孩子的答案是:“老师急忙打电话联系他家长。” 被判答错,惹家长不满,认为10岁小朋友不认识刘翔是很正常的事。

此类例子,真是不胜枚举,都可以编成一本当代的《世说新语》了。学校有时候是不是太过于信赖标准答案,忽略了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教育不是为了教给学生们一堆标准答案,每个人的人生也不可能简单划一有标准答案,“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应该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共同理念,各位,你们觉得呢?

老师把孩子这道题判为错,只能说明该老师离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还有差距,家长不满很正常,起码说明家长在对这道题的认识上比老师要高。

语文学科和数学等理科类学科不同(即便是数学,像一些证明题等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语文提倡的是其人文性和思想性,如果一个教语文的老师,不能引导自己的学生在语文上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开放的见解,反而把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禁锢在一个画好的圈子里,这样教孩子读死书、死读书的老师不要也罢。或许孩子通过自学,博览群书后在语文上的造诣也比这种固步自封的老师教出来的要高。

自古就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说法,说明不论学什么东西,老师把学生顺利地“领入门内”是最重要的。要实现“领进门”,就要求老师在这门学问上造诣非凡、全面把握个中奥义、理论精髓。老师以高屋建瓴的眼界,传授其毕生积累的学习思想、学习方法,将学生自身无法窥得的学问门径指点给学生也就完成了他们的使命,至于那些琐碎的、细节的知识点,只要学生肯下工夫即可解决。

显然本例中的老师不但没把学生往“门内”领,而且还是反向而行,可能他自己对语文的特性也还没研究明白吧。语文除了其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之外,还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其他任何学科的知识传递,都离不开以文字为介质的教材宣传)。语文学好了,在别的学科上吸取知识、传递知识也能容易很多。

正是因为语文自身这种“始祖学科”的特点,才更加强调其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创造性、时代性、前瞻性等要素。

人们往往对教育的认识有个误区,以为小学的教学内容简单,小学老师自身素质不用太高,其实恰恰相反。因为只有小学老师面对的,是近乎一张白纸的孩子,如果小学老师给这张白纸的底色打得不好,即便再优秀的画家,也要花费更多的颜料和时间去遮盖、补救,才能期待获得一幅出色的作品,但这幅作品无论如何,将终有瑕疵,只是它藏在一个不易被人发觉的角落而已。

而升到初中、高中的学生,大多都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甚至很多学霸能够取得好成绩,其实和老师的关系真的不大,完全是其自身拥有出色的学习毅力、动力,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有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的自律和自省等因素促成的。

希望有一天,这种状况可以得到改变,学校招聘小学老师时,对其综合素质要求再高一些,资历审核标准再严一些,相应薪资待遇再高一些,社会对其尊重认可度再高一些。因为小学的教育,是在每个孩子心里埋下学问的种子,有良种,才能出好苗,结好果。

若无良种,只能通过后天多上化肥及其他人工措施去补救,即便获得高产,也不再是绿色产品。

谢谢小的邀请。

先表明观点,我要是家长,我也不满意。

仔细思考,我觉得反映出两个问题:

第一,就事论事,本题的教育引导要么太过死板,要么有失偏颇。

从题目造句来说,完全没有问题啊!

老师判错的原因是,刘翔是名人。

我们老师,经常跟学生说:要揣测出题人的意图,他想要考察你什么知识,思考到这一点,才能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是我仔细的思考了出题人的意图,是不是要这样写:

刘翔的脚受伤了,痛得厉害,但还是坚强地完成了比赛。

???

如果正确答案是这样的,则太过死板,并且我很不认同。

如果孩子这样做答,我会非常心疼。这是一个小学生,在他不能够完全自理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总是强调他坚强,如果真的是骨头扭伤,孩子“坚强地”说不疼、没事。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作为父母和老师,或许都会心痛不已。

因此,这样的引导,有失偏颇。

第二,社会非常多元,为啥那些名人我就得认识呢?

刘翔,当然是很有名的体育运动员,但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如果我没有看奥运会,不能够代表我就不爱国了吧。

就像是前几天看《亲爱的客栈》,里面有陈翔。我自然联想到《陈翔六点半》,虽然我从没看过这节目,但是我听过,自然可能会搞错。

那么,这个孩子完全有可能把刘翔当做别的班的小朋友啊!

况且。

2008年到现在,整整十年,刘翔都没怎么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这个小孩或许也才十岁。

我觉得这道题该判错。

首先,这跟知道不知道刘翔没关系,句子里的主语不管是刘翔还是李翔,学生的回答都不符合答案要求。

其次,错误的原因是: 一句话的主语不能变换的。

书面句子跟口语不一样。一句话只有一个主语。题目中的主语是刘翔的脚,横线上还是要描述刘翔的脚的状态,不能换成老师或同学。

比如: 刘翔的脚受伤了,疼得厉害,需要立即治疗。

其实,每个阶段大家的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距离刘翔那个时期已经过去好久了,现在小学生不知道刘翔也情有可原,就好像有些九零后可能不知道体操王子李宁,有些零零后可能不知道第一届奥运冠军许海峰一样。

我们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记得这些名人。

题目中要求补充句子:刘翔脚受伤了,肿得厉害,________。”一小学生答:老师急忙联系他家长。老师判这道题答错了,而家长却不满意了。

其实,这从侧面反映出课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个答案乍一看可能是觉得不太合适,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也是合理的。

刘翔的老师在看到他脚伤后立即建议他家长,这也很正常啊,刘翔也有老师啊。这本就是一个开放题,题目中也没有指出刘翔就是田径运动员刘翔,不管孩子知不知道刘翔是谁,这个答案其实并不能完全说错了。

老师这样做无疑是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语文不像数学,没有标准的答案。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小学讲正方形长方形的时候,老师提问:“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方的呀?”别人说了一些书啊,纸啊,黑板啊,桌子啊之类的教室里就有的东西。

有学生举手说:“豆腐是方的。”老师说:“不要瞎闹!你就知道吃!”其实学生回答的没有错啊,豆腐确实是方的,老师却要批评学生。

有时候老师的做法也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确实,有许多老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但扼杀学生创造力的黑锅不应该全让学校背,也不是所有老师都是“刽子手”,毕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需要有知识储备来夯实地基的。如果没有学校没有老师,知识匮乏的人怕是也没有多少创造力。

所以,家长也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在培养孩子方面,老师的教育很重要,孩子自身的实践和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老师应该尽量因材施教,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家长也应该尽力提供给孩子实践的机会,拓宽孩子的视野。

——END——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关于这个问题,普遍的人都认为老师改错了,学生的回答没有问题。其实,我认为老师改半对半错,是正确的。

从试卷中,我们看到学生的答案,从理论和应对措施上讲,读起来并没有觉得有问题。刘翔的脚受伤了,疼得厉害,老师急忙打电话联系他家长。眨眼一看,并没有问题。所以很多人都骂老师,说老师改错了。

但是有些网友其实说得很到位的,从语文上的严谨来讲,这句话的语法错了,而老师圈起刘翔这个名字,其实也不是刻意提示什么名人刘翔,而是圈起主语,而这个主语恰恰是刘翔,让许多人误以为老师刻意圈起刘翔这个名字是指运动员刘翔。

其实不是的,老师只是圈起主语,提示学生这句话的主语是刘翔,而语文语法体系中句子成分共分为“主、谓、宾、定、状、补”6种,显然主语只有一个。然而学生后半句的补充已经将主语换成老师,而不在是刘翔,所以是错误的。

因此,老师并没有改错。

而大多数人却错怪老师了,认为老师死板,不灵活,什么答案不是唯一的,老师要灵活点…等等…还说学生不认识运动员刘翔,总以为老师打错是因为学生没有把刘翔当成运动员刘翔。

其实认真看看,确实是语法的问题。

所以大家不要再错怪老师啦。

应试教育还是有些刻板僵化了吧。

语文考验的是孩子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答案只能用来参考,毕竟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用统一的答案来局限每个人的思维,是件很悲哀的事情。

加上孩子现在十岁,刘翔夺冠的时候孩子还没出生,而近几年刘翔的出现也不再那么频繁,所以孩子不知道刘翔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毕竟全国也有很多叫刘翔的普通人。这是出题上有思维漏洞。

作为老师,应该是引导学生用多重思维角度看一件事情,而不是限定在一个题目的答案里面。毕竟一个人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件事来看,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来越上心了,也愿意保护孩子的思维发散而去和老师讨论题目的对错。还是挺让人欣慰的。

❤爱生活,爱美食,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上海本地热门资讯一网打尽~

为什么现在有些地区的语文考试题被人热议?是因为出题人在拿所谓的标准答案在嘲弄大众和学生们。让我们看看本题中的标准答案,有吗?显然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但是如果没有标准答案,孩子答的又合情合理而被判错,家长和学生肯定是不答应。

时代在进步,而应试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但是改来改去,有什么新的创意没有?在我看来,还是老套路,仍然是用标准答案来考查学生那些套路。恰是这所谓的标准答案,把很多学生语文学习的想象力早早给扼杀了。没有了想象力的孩子,在学习之路上只能死学,苦学,机械地学,这恰是很多孩子逐渐失去语文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

有很多人说,不拿标准答案来考查学生,怎么排出名次?没有标准答案对教师来讲批改作业和批阅试卷有多难?我要说的是,这恰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要说突破语文多年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惯例其实并不难,为何不拿出一部分试题,给孩子大胆尝试一下呢。或许这给语文教师会带来点批改作业的难度,但这难应与答案的合理否相联系起来。何为合理?一切知识的学习都皆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和空间的想象力的发挥,两者有机结合就能做到合理。

说到这里,可能性有些人该骂我了,你就胡扯吧,教师哪有那么多精力去破除标准答案式教学尝试。你如果这样说也有道理,毕竟我们在这里就为探讨嘛。不过我又想到一个思路,就是考试练或练习题,以往都是由出题者或教师们做答案,今后何不选一些学生代表来参与试卷答案的讨论和确认呢?有教师们的组织,有学生们的参与,这样可以将标准答案给破局了——只要合理就可给分。

语文教学的改革,改的不仅是思路,还应有勇气。谁在守着一成不变为至上法则,谁就是在误人子弟。可是这话该说与谁人听呢? 谁是决定改革的号令者呢?有时有些好的创意和想法还真到不了决策者那里。

菲凡说,这道题目判错的确是不正确的做法。

刘翔是谁?刘翔前面有前缀吗?刘翔一定是某个特定的人而不可以是其他人吗?

这些都是问题。

第一,这道题目本身就没有写清楚。

这个世界上叫刘翔的人,多了去啦!说不定,还有外国同胞叫刘翔呢!所以,题目中的这个刘翔指的是哪里的刘翔,哪个刘翔,这本身就没有写明白。

打个比方,如果谁说,特朗普落水了。然后让你接下句。那么,这个特朗普是指美国总统吗?还是指的你们都认识的一个人呢?毕竟,同名同姓的太多了。这下一句也太多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语文上。所以,我认为,语文很多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如果语文老师单纯地照着标准答案来判断对错,那么,这样的老师也太狭隘了。

第二,家长有情绪是能够理解的。

如果 我的孩子也有这样的 题目被判错了。我也会觉得不公平。毕竟,这道题目本身就没有写明白,孩子没有做错。

而且,老师这个做法,很容易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而且,更容易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个应试的机器。

家长们总是认为,老师们懂得应该比自己多一点。术业有专攻嘛!可是,这样的低级错误,未免有些钻牛角尖了呀。

第三,刘翔这个名字,10岁的孩子应该都知道吗?

孩子们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刘翔?孩子们不知道刘翔,这对他的人生发展,对他的爱国之心,对他的其他一切,有没有影响?

我想,这个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

刘翔已经是好几年前的热点了。那时候,10岁的孩子也才几岁而已。不知道,很正常呀!

关于这点,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有没有看法一致的呢?欢迎留言和我一起讨论。

这样的出题者典型的想当然的出题,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出题的,对小学生们很不公平,试问:中国从古至今多少名人、诗人?不能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