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又被彩虹合唱团的一曲《春节自救指南》刷屏了。
歌词不怎么押韵,也不如“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这么魔性,可吊打七大姑八大姨的梗是万能好用的,经典!
这一神作《春节自救指南》“专治父母逼婚、亲戚围堵”,到了过年的关头,网友们又纷纷转发吐槽说,已经受够了父母的唠叨,甚至过年也不想回家。
在这首歌里,父母的画风是这样的。
☟
“哟 来啦 哪能胖了嘛(上海话)”
“那么明天带你去相亲 抓紧快减个肥”
“就你最不懂事就你最不懂事就你最不懂事啦”
父母和亲戚朋友,被刻画成了尖酸刻薄的模样,面对春节归家的孩子,不停诘问、刁难,甚至无理取闹。因此,也引发大家的哄然大笑。
这些吐槽里面有的是抱怨爸妈总在逼婚,有的是笑话爸妈总是无休止地“搬运朋友圈谣言”,但更多人的聊天记录里,却是父母重复了千百遍的 “明天降温,别忘了添衣”、“一定要按时吃饭”、“多运动”、“工作别太累了” 和 “别熬夜” 。
☟
而面对这些唠叨,大部分人的反应多是敷衍地说一声“恩”,甚至直接忽略不回复。
可你也许不知道,在孩子眼里觉得多余的那些父母的“唠叨”和“瞎操心”,都只是因为,无论你多大了、有多成功多富有,在父母眼里都还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们永远会为你的健康而担忧操劳。
一切争端的症结就在于,我们的自我意识和父母亲戚的旧有认知存在巨大差异。
父母觉得安安稳稳当个公务员好,你非要出去旅行满世界跑。
你不喜欢他们频繁催婚相亲,好像只要把你送出去就完成了人生的使命。
你怪父母根本不在意你的感受,也不了解你的世界。
你喜欢收藏他们爱用的中老年专用表情包调侃好友。
父母看你单裤走在寒风中担心你得老寒腿喊你回家穿秋裤,你就把聊天记录截了个图发在朋友圈,配文“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
这些网络用语和表情包背后,难道不是藏着对父母无法理解互联网文化的嘲讽吗?
人和人之间互相理解原本就不可能,更何况是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相差如此悬殊的两代人。
☟
其实, 父母与子女才是世界上最不对等的关系。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从我们懂事起,就开始读书,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整整19年,父母用汗水、泪水和爱陪伴着我们,守望着我们。
大学毕业后,许多人去了外地工作,陷入到陀螺般的忙碌和劳累中,无暇顾及父母。算下来,到父母离开我们,所有零碎的时间加在一起, 我们陪伴父母的日子却不足2年,而每年陪他们吃的饭更是一只手就数的过来。
☟
网上有个朋友说,他刷朋友圈时看见得链接通常是不会点开的 ,但只要是他爸妈分享的链接,他就一定会点开,然后从头到尾看完,如果是谣言就评论“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就说“写的挺好” 。这也算是对爸妈的一种回应吧!
《春节自救指南》刷屏,让吐槽爸妈唠叨成为了一场盛典,还有网友欢呼: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不合理的唠叨固然令人生厌,但爸妈唠叨背后的殷切期望,你却从未耐心倾听。还剩一个星期了,别光说你准备好回击了;我要问一句,你准备好关心父母了吗? 比起自救,你更需要的是get回应唠叨的正确姿势。
爸妈想要得从来就不是我们多富有,寄了多少钱,而是能够尽可能多的陪伴与关心。聊聊最近的工作和生活,让他们不必那么担忧;或是为他们制定一次旅行,让爸妈也出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每年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身体情况;或者多拍一些合照,让他们想你的时候随时都能看到。
今天以一曲《春节自救指南》讽刺父母插手自己人生的大龄未婚未育、事业还没能牛逼到炸的青年们,说不定以后也会变成歌词里讽刺的父母大姨二舅子。
你说你不会?
话别说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