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

家喻户哓的秦始皇,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他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秦王朝虽只存在了15年,他的万世皇帝梦也就破灭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不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连座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众多未解谜团而倍受关注。公元前210年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王赢政逝世。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修筑时间长达38年,修陵顶峰时用工达到70多万人,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围绕着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几千年来未被盗掘。

导读:公元前210年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王赢政逝世。他被安葬在了一座巨大的陵墓中。这座陵墓在他生前就开始修建,前后共花了39年时间,修陵顶峰时用工达到70多万人,占到了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10!秦始皇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帝王陵墓,它代表了当时世界上科技的最高水平。据史书记载,项羽带兵进入关中后,先杀了已投降刘邦的秦王子婴和秦王室贵族,然后把咸阳城内掳掠一空,最后一把火烧了咸阳城。接着,项羽又带兵来到秦始皇陵,命士兵挖掘始皇陵,将陵墓上下所能见到的东西统统运走。当时运东西的人有30万,30多天还没有运完,足见陵中珍宝之富。最后,项羽将不能过走的东西一把火烧了,大火烧了许多天。这可能是秦始皇陵最早和破坏最大的一次劫难。

项羽东撤后,关东的盗贼纷纷涌入秦始皇陵,传说捣毁陵内铜椁以取铜。再后来,传说有一个牧童在此放羊,羊走进了被乱军挖开的地下穴道,找不到了。牧童便拿了一个火把,进入墓穴中去找羊,结果失火,大火烧了90多天。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为了笼络人心,公元前195年,刘邦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安排20户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护。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曾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陕西巡抚毕沅,还曾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丰富,必然会引起各种人物的觊觎。据记载,东汉末年赤眉起义军、魏晋后赵时期统治者石勒和石季龙、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等都盗掘过始皇陵墓。

  地下宫殿可能没有被盗

已出土的两乘铜车马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宫西墓道的耳室里。有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地宫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这样,那墓道旁的随葬品应该首先遭到破坏。但铜车马出土前没有遭到火焚和其他人为破坏,这也为地宫没有被盗火烧做了一个旁证。十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封土四周进行了细致的钻探工作,先后打了4万多个探孔。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四周均有4米厚的宫墙,宫墙还用砖包砌起来,并且找到了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发现甬道中的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扰动破坏的迹象。只发现两个直径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盗洞,但这两个盗洞均远离地宫,尚未进入秦始皇陵地宫之内。此外,秦始皇陵地宫中存在大量水银的事实,更是其未遭到盗掘的有力证据。因为地宫一旦被盗,水银就会顺盗洞挥发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可能没有被盗。

...查看更多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开始在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骊山脚下建造一座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围绕着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

2002年4月,我国首次对秦始皇陵进行地下考古勘察工作。在历时一年的考古勘察中,研究人员初步确定地宫的深度达到了30米,足足穿过了三层地下水,地宫的高度为15米,相当于现在的4层楼建筑。

同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在地宫上的封土堆上居然存在着严重的汞异常。

难道地宫中真的像《史记》中记载的那样存在水银吗?地宫中放置水银究竟隐藏着秦始皇怎样的隐秘心事?大量的水银又来自何处呢?

科学的勘测结果表明,地宫中不仅有水银,而且水银的藏量非常庞大。有人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吨甚至上百吨。

更让专家称奇的是,将地宫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对照,发现这两张图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

那么,秦始皇如此在地宫中大量使用水银难道仅是为了实现他一代帝王的恢弘想象吗?

今天我们知道水银是一种有毒性的液态金属,如果有人进入地宫,会吸入水银所释放出来的汞蒸气而中毒。而且水银能够很好地隔热,在地宫之内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同时水银具有杀菌作用。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地宫中的水银是用来防腐防盗的。

但是,在秦始皇以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水银有这些作用。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困难,发明了镀金镀银,而水银是镀金镀银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所以可以推测,在春秋时期,墓室里面放水银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根据这个推测,考古专家认为秦始皇在死后仍然希望继续占有天下的财富。

但是,和之前贵族古墓不同的是,秦陵地宫的水银量十分庞大,而且历史学家在考察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水银对于秦始皇而言,似乎有着更为不寻常的意义。

《史记》记载,秦始皇20多岁时迷上了“长生药”和“真人术”。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在炼丹方士卢生等人的鼓动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宫搬进咸阳地宫,足不出户呆在里面,一面批阅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许外人打扰。 ...查看更多

导读: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女性曾经遭受诸多不公正待遇。

尤其是在荒蛮的奴隶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总是作为一种生育和服务工具,被男性随意玩弄践踏,生死不由命,也不由己,更别说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

古代惨无人寰的女性殉葬制,将女性的社会地位推到了最低谷,也是女性遭遇悲惨命运的最巅峰。

秦始皇死后创殉葬人数之最

实际上,中国古代帝王让生者从死,历史很长。让身边人殉葬,与可以随心所欲和他所看中的女人性交一样,也算是帝王们的特权之一,只不过是继任者替他完成的。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死后,殉葬者数量惊人,大概创造了历史之最。朱元璋的殉几十个人,与之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嬴政人殉确切数字有多少,至今是谜,但可以推算出一个大概,称其有数千人并非不可信。

嬴政是位好色之君,史上有记载,他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也将六国后宫的女人们给“统一”了,全部充实到自己的后宫里面,即所谓“始皇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其后宫女人数量之多由此可以想象出来。而这些女人,全都殉葬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记载: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从这段文字看,不只后宫女人从死,参与陵寝建设的工人也无一幸免,都成了“殉葬品”。

  秦王墓冢出土殉人骸骨184具

但人殉并非是在封建社会才出现的现象,更不是“始皇帝”的发明创造。

秦国的人殉史,在中国古代是很出名的,《史记·秦本纪》(卷五)有这样的文字:“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从这段文字中可知道,秦武公死后,有66人殉葬。

但秦武公的殉葬人数还不是最多的,目前已知最多的是秦穆公。据近年公开的考古资料,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专家即着手对位于陕西凤翔县一带的秦公陵区进行考古,至20世纪80年代,历半个世纪才结束。

这项考古有多项重大的发现,其中“秦公一号”大墓的发现震惊史学界,此大墓为秦穆公的墓冢。发掘过程中共出土殉人尸骨多达184具,与《史记》等书上所记的秦穆公殉人177基本接近,殉葬者之多令人惊讶。为什么会多出来,估计是当时现场临时杀掉的。

...查看更多

导读: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或许秦始皇注定是一名历史上的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样引起了后人的争议。目前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死因已明,无可置疑。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时遭人行刺,身后的一辆副车被刺客用重锤砸得粉碎。随后,又发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和出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这些现象使他感到恐惧不安。为了消灾避难,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从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议,准备第五次巡游。然而由于一路劳顿,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宫(今河北广宗附近)。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他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至于他死于何病,有人认为他死于癫痫。癫痫发作一般分四个时期:起初头晕、胃部不适,继尔突然意识丧失,隔肌痉挛,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暂停,然后全身肌肉抽动、口吐白沫,最后数十分钟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据《史记当车赶到沙丘后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已死去多时。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从几篇有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史书推敲,发现了可疑之处。赵高是一名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国的罪人,他的父亲受秦宫刑,母亲是一名官奴婢。赵母在秦宫中生下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而为奴。后来秦始皇听说赵高身强力壮,懂点“狱法”,提拔他为中车府令。赵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后的种种表现,使人不得不怀疑秦始皇的死与赵高有关。这次出游随从人员主要有赵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扶苏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返回边关。从突然的人事变动来看,这似乎是赵高等人的计谋。因为蒙恬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从此对蒙毅恨之入骨,发誓要灭掉蒙氏一族。赵高在秦始皇遣病重时遣走蒙毅,也为自己后来计谋的实施清掉了一块绊脚石。

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鱼装在车上,迷惑大家。到了咸阳后,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赵高任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权实际上落到了赵高手中。赵高阴谋得逞以后,开始对身边的人下毒手。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发觉赵高阴谋后,就上书告发赵高。秦二世胡亥不仅偏袒赵高,并且将李斯治罪,最后将李斯腰斩于咸阳。赵高升任丞相,由于他是宦者,可以出入宫禁,特称“中丞相”。

赵高的最终目的是要做皇帝,而他不能支配活的秦始皇,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病重,对他来说是天赐良机,只有在秦始皇死后,他才能假传遗诏,一步一步实施他的计谋。秦始皇是病死还是被害,目前尚无定论,如果是被害,赵高又是如何使秦始皇致死的?

...查看更多

导读: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创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里他是中国的拿破仑。他13岁就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开始了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最后一个诸侯国,俘虏了齐王建,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接着他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他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境),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家喻户哓的秦始皇,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万世皇帝梦也就破灭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不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连座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众多未解谜团而倍受关注。

一、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查看更多

秦始皇陵墓水银之谜何时解开?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开始在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骊山脚下建造一座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围绕着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首先,秦始皇为何要使用水银?水银又是从哪里来的?

2002年4月,我国首次对秦始皇陵进行地下考古勘察工作。在历时一年的考古勘察中,研究人员初步确定地宫的深度达到了30米,足足穿过了三层地下水,地宫的高度为15米,相当于现在的4层楼建筑。

同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在地宫上的封土堆上居然存在着严重的汞异常。

难道地宫中真的像《史记》中记载的那样存在水银吗?地宫中放置水银究竟隐藏着秦始皇怎样的隐秘心事?大量的水银又来自何处呢?

  揭秘一:秦始皇为何要使用水银

科学的勘测结果表明,地宫中不仅有水银,而且水银的藏量非常庞大。有人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吨甚至上百吨。

更让专家称奇的是,将地宫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对照,发现这两张图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

那么,秦始皇如此在地宫中大量使用水银难道仅是为了实现他一代帝王的恢弘想象吗?

今天我们知道水银是一种有毒性的液态金属,如果有人进入地宫,会吸入水银所释放出来的汞蒸气而中毒。而且水银能够很好地隔热,在地宫之内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同时水银具有杀菌作用。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地宫中的水银是用来防腐防盗的。

但是,在秦始皇以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水银有这些作用。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困难,发明了镀金镀银,而水银是镀金镀银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所以可以推测,在春秋时期,墓室里面放水银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根据这个推测,考古专家认为秦始皇在死后仍然希望继续占有天下的财富。

但是,和之前贵族古墓不同的是,秦陵地宫的水银量十分庞大,而且历史学家在考察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水银对于秦始皇而言,似乎有着更为不寻常的意义。

《史记》记载,秦始皇20多岁时迷上了“长生药”和“真人术”。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在炼丹方士卢生等人的鼓动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宫搬进咸阳地宫,足不出户呆在里面,一面批阅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许外人打扰。

秦始皇为了能达到他永远统治天下的梦想,十分迷恋寻找长生不死之药,于是即使在设想他死后情形的时候,仍然希望能够把权力和财富带到另一个他只能想象的世界里去,一样地可以巡视九州。

为了寻求长生不死,秦始皇就需要炼丹。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的时候,水银的地位就一下子上升了,因为水银是炼制所有丹药的一种最基本的材料。

...查看更多

导读:1974年3月,临潼县晏寨公社下河大队西杨生产队的几个农民正在打水井,突然,从地下三四米深处挖出了一个奇怪的东西--一个陶土烧成的人头。但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东西--不就是一个“瓦盆爷”吗!据说很久以前,这里只要打井或挖墓穴,就会有这些“怪物”出现,伴随这些“怪物”的,不是井水忽然枯竭,就是新墓穴突然倒塌。有时候,“怪物”还会直直地在井壁上出现,“鼓嘴瞪眼”地非常吓人。

后来这里又挖出一个“瓦盆爷”,这次碰巧被一位叫蔺安稳的中国新闻记者碰到,敏感的记者给《人民日报》写了一篇内参:《秦始皇陵出现一批秦代武士陶俑》,很快引起了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后来,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陕西文物考古工作者组成了“秦始皇秦俑考古发掘队”,经过一年的努力,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约6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的巨大秦兵马俑坑再现于世,成为惊动世界的大新闻。后来又相继发现了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二号坑、面积520平方米的三号坑以及现在尚未建成的四号坑。三个兵马俑坑自北向南,呈品字形分布,总面积达二万多平方米,足有三十多亩地大。

1978年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秦兵马俑后说:“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自此,秦俑戴上了“世界第八奇迹”的桂冠。兵马俑以陶俑和陶马为主,制作细腻精致,形神兼备。陶俑个个个性鲜明,表情、神态、姿势、衣着千差万别,反映出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兵种、不同职位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陶马比例非常匀称、和谐,匹匹劲健有力,双耳前竖,两眼注视前方,形象逼真生动。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兵马俑陪葬在秦始皇陵呢?众所周知,秦人有好勇尚武之风,而秦国正是用武力征服了六国,所以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后仍然能拥有强大的“秦之锐士”。这大概就是这些秦始皇兵马俑的由来。因此有人说,秦始皇兵马俑可能就是始皇帝生前统帅作战情形的再现。在现在已经发掘的一、二、三号三个兵马俑坑中,整齐布列着三个战阵,三者相互配合,形成一支完整的作战部队。各个兵种都十分齐全,有车兵、步兵和骑兵,还有穿战袍,腿扎护腿,足蹬战靴,左脚向前与右脚形成八字形,左臂横曲前胸,右手伸开,成射箭姿势的立射武士。 ...查看更多

近年来,关于是否应该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发掘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支持者和反对者各陈其词,互不相让。其实,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对古代帝王的陵墓感兴趣,盗掘者比比皆是,他们的目标就是那些为数甚多的陪葬品,那些存世稀少的文物和奇珍异宝。据记载,秦始皇陵前后也曾遭遇过多次盗墓活动。

项羽30万大军挖不动秦始皇陵!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水,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之者久。”可见其中珍宝之多。

最新考古勘探资料也显示,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规模相当于5个现代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地宫这么大,里面的陪葬品以“藏满之”来推测,数量该十分惊人了。据《汉书》等史书记载,仅秦始皇睡的那具棺椁就“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

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后,从东向西逐次点火焚烧陵园。当时范增曾规劝项羽不要破坏秦始皇陵,但项羽置若罔闻,派英布领兵十万包围陵园,杀尽了秦国守陵人及部分正在修建的民工。

项羽盗掘秦始皇陵最直接的动机可能是报祖父项燕被秦人所杀之家仇,消秦灭楚之恨,借机为天下老百姓出口恶气。他是不是也有贪图墓内天价宝物的想法呢?恐怕自然会有。关于这次行动,史书上的记载非常简单。除了太史公的《史记》还有《汉书·楚元王传》(卷三十六):“项羽焚其宫室,往者咸见发掘”;《水经注·渭水》(卷十九):“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动物不见穷。”

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分析出来,项羽盗秦陵时动用了自己的部队,至少有30万士兵参与了盗掘。项羽进入关中地区后,派手下的“五大将”之一,九江王英布前去盗秦陵。英布率几十万士兵前去掘陵。挖了老半天,终于挖开了墓道。但当要打开墓门时,里面的防盗机弩万箭齐发,好多士兵因为没有防备,遭乱箭射杀。随之墓道内飞出了无数怪鸟,见人就啄,不少士兵被啄伤啄瞎。接着又跑出好多怪兽,追吃士兵。英布本人根本不敢进入墓道,只好向项羽作了报告。项羽不信邪,亲率士兵进入,但到了墓内他也惊呆了,原来墓内出现了关中军事要塞图——“函谷关”。项羽继续往内走,里面冷不丁又射出一通乱箭,吓得项羽也不敢再轻举妄动,便退出了墓道,一把火烧了秦陵地宫。现代的考古探测证实,秦陵确实被火焚烧过。在秦陵目前已发掘的俑坑中,至少有三个俑坑中有大面积的焚烧痕迹,而且年代与项羽入关时间接近。在焚烧之前,不少陶俑都被人为地砸坏了。

还有一种说法:当时项羽先派精兵挖掘秦陵,从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挖,但挖了半个月,也没有找到墓道。后来出现一位老人,劝项羽不要挖了,秦始皇就是因为动用众多人力来修墓,劳民伤财才致灭亡的,你应该吸取教训。项羽觉得有道理,深思后收兵。于是秦陵的地面上留下了两条“霸王沟”。

我们希望,这些关于盗墓的传说永远停留在传说这个阶段。在现实中,让我们尊重历史。

秦始皇陵十大难解之谜(盘点)

...查看更多

导读:秦始皇陵墓有没有被盗?秦始皇陵墓为什么没被盗?秦始皇陵被发现近百年时间,为什么无人敢挖敢盗呢?秦始皇陵为了防盗可能在墓门安装了机关,墓室中充满有毒的水银,这些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

秦始皇号称始皇帝,生前便有着其他人所不能的丰功伟绩,被后世人尊称为千古一帝。其陵墓中更是葬有雄伟的宫殿,无数的佳丽,壮丽的山河,威武的军队等等无数珍贵的随葬品!似乎他要组建一支幽冥军队,继续守卫着他的江山社稷!

秦始皇逝去距今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不论是盗墓者还是考古学家甚至是平民百姓都希望看一看秦始皇陵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宝贝!然而,秦始皇陵被发现近百年时间,为什么无人敢挖?难道真的有传说中的水银么?是什么原因让得人们止步于秦始皇陵墓前?

考古队的探测结果表明,陵墓四周都是一圈极厚的宫墙,墓室完好无损和这道宫墙有很大关系。这种新发现的墓葬形式被称为“秦陵式”。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在古代由于受技术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实为不易,并且如果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长期渗透,定会使地宫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推测,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地下墓穴的结构如何呢?

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

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地宫有无水银?

考古队的探测结果表明,地宫内的确存在水银,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证明。宫内水银防腐防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和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刘士毅说。

...查看更多

秦始皇陵自从1974年被发现到现在,考古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也不断有新的发现。最近,编号为“K9801”,面积13000多平米的一个陪葬坑正在试发掘,种种迹象表明,这个陪葬坑很可能是秦始皇陵的一座大型军备库。

秦始皇帝陵在世界上被认为是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的帝王陵墓之一。17日记者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悉,最近,编号为K9801、面积13000多平方的陪葬坑正在进行试挖掘。而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陪葬坑很有可能是秦始皇帝陵一座大型的“军备库”。

制作一件石甲 需花费一年时间

K98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东南部的内外城之间,距离现在的封土约200米,平面为长方形,主体部分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南北两边的东西端各有一条斜坡门道。连同四条斜坡门道,该坑总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秦始皇帝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在试掘方中出土有大量密集叠压的、用扁铜丝连缀的石质铠甲和石胄,其中石质铠甲约87领,石胄约43顶。

专家分析,石甲胄的制作应该结合了当时的玉器加工工艺:石料的开片及制作甲片的粗坯;细致打磨基本形成的片体;钻孔与抛光;编缀成形。通过实验,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计算,需要工时344—444天,也就是说,制作一件甲衣,需要一年的时间。而陪葬坑内的铠甲和甲胄用到的甲片总数超过500万片,其所费劳动量是巨大的,秦始皇帝陵的规模也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个庞大的坑内,估计有上千件石质铠甲、头盔,还有二号坑曾经出土过的马缰索、青铜车马器构件、青铜锛、箭头及其他军用装备文物,所以,有关专家认为,这个陪葬坑,应确切地称它为秦兵马俑地下宫城的军备库。

 秦军管理严谨 战服设计十分先进

陪葬坑出土的铠甲,主要由前后两片构成,前甲护胸,后甲护背,有的还配有护肩膀的披膊甲。据考古工作者介绍,裙甲不仅多采用小甲片,而且甲片与甲片之间的间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这一别具匠心的特殊设计,使裙甲上下翻动更加灵活,从而使勇士身着铠甲行军作战不受拘束。

石质头盔顶部到侧片下端长度约为30厘米,直披肩膀,对颈部和肩部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使整个头盔显得更加完美。甲衣和头盔的设计,充分说明秦时我国的军队战服设计已十分先进,不仅注重了外观的美,更注重了实战的需要。

考古专家根据出土盔甲整齐叠压的状况判断:秦军的管理十分严谨,不仅队伍排列整齐分明,而且物资摆放也高度集中统一,井然有序。

...查看更多

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在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关组织的挖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抖音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