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0日,第12届CGOG年会新药研发专场在线上顺利召开,线上观看人数近6.5万人次。本场会议由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并作为主持人主持本次会议。
首先,程颖教授和张艳桥教授分别致辞,对各位参会嘉宾表示感谢,并期待通过本次大会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推动新药研发。
会议上半场,首先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张力教授从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现状入手,指出目前存在I期临床试验机构数目不足、分布不均、试验设计重复低效,以及各组织单位间合作困难等挑战。但同时国家政策大力推动、I期临床试验联盟成立、国内企业重心转向创新研发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机会。张力教授通过奥西替尼、恩沙替尼、帕博利珠单抗研发案例提出了未来新药研发必须结合实际临床需求。随着本土新药研发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加强,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会有更大的前景。
随后,加科思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印祥教授从药物研发的角度,详细讲解了KRAS G12C靶点的分子结构特征,以及多年以来成药困难的原因。KRAS G12C抑制剂的分子结构差异、PK特征差异、突变位点差异特别是双位点突变以及不同给药方式决定了药物间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继发性KRAS突变、RTK/MAPK通路突变以及其他基因改变是KRAS G12C抑制剂的常见耐药机制,王印祥博士授提出与上游靶点如SHP2抑制剂结合,可能成为克服耐药的潜在策略。此外针对KRAS G12D以及Multi-KRAS的研发也预计明年进入临床研究。
在会议讨论环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石药集团黄薇教授,以及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训强先生也针对KRAS靶点成药困难的原因、不同瘤种间疗效差异的原因、以及未来联合治疗的研究方向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会议下半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龚继芳教授从ADC药物发展史入手,以抗HER2-ADC为例,向大家展现了ADC类药物研发如火如荼的现状。新技术带来的新型偶联药物类型不断涌现,不断靠近实现精准打击且低毒高效的目标。但ADC药物研发仍存在一些难点和痛点,大部分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如何开发更加可靠的靶点、筛选获益人群、以及改善ADC药物毒性、扩大治疗窗仍是需要未来优化的问题,同时与免疫治疗等不同作用机制药物联合也是未来的研究趋势之一。
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建明教授从病理医生的视角为我们介绍了中国新药研发中伴随诊断的开发过程。伴随诊断是精准医学的基础,临床肿瘤诊断的进步以及筛选新靶点需要生物标记物研发的不断精进和扩展。当前靶向治疗和ADC药物治疗的研发进展也同样基于广大的临床需求。不同的基因变异类型需要不同的检测方法,且检测结果受阈值、试剂、判读、瘤种等多因素影响,同时中国伴随诊断批准目前数量较少,实现精准个体化检测及治疗、推广伴随诊断仍需要持之以恒的合作和努力。
紧接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郝瑞敏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峰教授、君实生物邹建军女士、阿斯利康何静女士、联拓生物钱江先生、信达生物周辉先生也各自从自身的研究经历出发,分别从临床试验监管、临床现状及需求、药物研发实际情况等角度,发表真知灼见,共同展望未来。期待未来我国能有更多的新药给肿瘤患者带来获益。
第12届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2022年会2022年6月8日—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