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白起渠的历史

白起渠的历史

白起渠最早是秦将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国鄢城(为今宜城市郑集镇楚皇城遗址)的战渠。因白起伐楚有功,秦王封他为武安君,湖北南漳的武安镇由此而得名。长渠之名,最早见于中唐时期的《元和郡县图志》:“长渠在县南二十六里。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长渠志》记载,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兵进逼鄢城,久攻不下之时,于距鄢城百里之遥的武安镇蛮河上垒石筑坝,开沟挖渠,以水代兵,引水破鄢。北魏《水经注》描述了这场残酷的战争:“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战后,周围农民用此渠灌田,“战渠”由此变为灌渠。在后来的一千多年,几经兴废。史料记载,唐大历四年(769年)、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元大德九年(1305年)5次对长渠进行了较大规模地修整,明代中期以后渐废。民国28年(1939年),国民党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驻防宜城县,电请湖北省政府复修。民国31年(1942年),长渠复修工程破土动工。为了纪念张自忠,曾将长渠更名为荩忱渠(张将军字荩忱)。施工跨时5年,终因时局动荡未能修成。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0月26日,湖北省水利厅召开全省第一次水利工作会议,通过修复长渠的决议。于1950年1月经水利部批准,并将其列为贷款工程项目予以支持。1952年1月,宜城、南漳两县投入4万劳力,动工修复。1953年5月1日,长渠修复工程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