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乙脑病毒应急措施 乙型脑炎如何预防

乙脑病毒应急措施   乙型脑炎如何预防

流脑,是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临床特点是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伴抽搐、颈项强直,易发生呼吸衰竭,多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1、初期起病急,发热39-40℃以上,汗少,嗜睡,精神不佳等。

2、极期体温持续高峰,呈稽留热,意识障碍,嗜睡甚至昏迷。

3、抽搐,由高热、脑水肿、脑实质炎症、缺氧引起。

4、脑疝,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出现肢体瘫痪,两侧瞳孔不等大。

呼吸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应急措施: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本病发展的3个险关。

目前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发现患者应尽早送医院诊治,在送院前或途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保持病人安静、避免刺激,少量多次饮温开水,绿豆汤等,以不发生呕吐为准。能进食者易消化清淡流汗食为主。高热者以镇静、降温等。酌情使用药物,中医针灸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为“乙脑’或“乙型脑炎”,它是由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儿童;

它也是一种易流行于夏秋季节的急性传染病.一旦耽误治疗,常会危及患儿的生命,至少也会留下痴呆,瘫痪等后遗症.因此,人们要注意乙型脑炎的早期信号:

一、突然发高烧

患儿起病急骤,体温很快上升到39℃左右,并持续不退。

二、剧烈头痛

大多数患儿伴有剧烈头痛,烦燥不安,啼哭不止。

三、嗜睡昏迷在发热不久,便可出现意识障碍、神智不清、由嗜睡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四、喷射呕吐

由于颅内高压,患儿可出现与饮食无关的喷射性呕吐,可频繁发作。

五、颈项强直

检查时可发现颈项较硬,头颅不能向前、向下屈曲。

六、肢体痉挛

肌肉张力增高,常为阵发性上肢内绽,下肢伸直性强直,可有惊厥。

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可能是乙型脑炎的早期信号,应立即送医院抢救,切莫麻痹耽误,以免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

乙型脑炎的全称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

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蚊子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它叮咬了乙脑病人后,乙脑病毒进入蚊体,并进行繁殖,在蚊体内过冬,甚至经蚊卵传代。

这种受感染的蚊子再叮咬健康人,便传播乙脑病毒,使人得乙型脑炎。

受感染的蚊子叮咬鸡、鸭、猪、马、牛、羊,它们虽不会得乙脑,但会贮存乙脑病毒,如果蚊子吸吮这些动物的血液后,再叮咬人,就可传播乙脑病毒,使更多的人得病。

乙脑是由蚊子传播的,所以在蚊子繁殖的7~9月,便成了乙脑发病的高峰。

3~6岁的小孩容易得病。

成人大多数受到过这种病毒的侵袭,在体内已经有一定的抗体,可以抵御乙脑病毒的再侵袭,故不易发病。老年人及免疫力差的人却可能得病。

人们受到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多数人只产生一个短时间的病毒血症,并不发病,这在医学上称为隐性感染。

少数人经蚊子叮咬后,约10~15天会突然发病,轻的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重的嗜睡昏迷,可因脑水肿、脑疝、呼吸衰竭等致命。暴发型的乙脑,甚至可以在1~2天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乙脑初起时,很象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有些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这些症状可出现在7~9月乙脑的流行季节,应引起重视,发热不退、嗜睡、头颈活动有阻力,应及早送医院检查。

医生遇到这样的病人,往往要考虑作腰椎穿刺取脑脊水化验。

脑脊水化验是诊断乙脑的关键性措施。腰椎穿刺对人体一般并无损害,如果必要,应该毫不迟疑地配合医生进行。

目前,对于乙脑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

但在疾病的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积极治疗,可以挽救大部分病人的生命,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后遗症。

乙脑疫苗注射后,可以使人产生抗体。

对于那些未受过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儿童,注射这种预防针是很有效的一种预防方法。

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一)灭蚊

三带喙库蚊是一种野生蚊种,主要孳生于稻田和其它浅地面积水中。成蚊活动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血。

因此,灭蚊时应根据三带喙库蚊的生态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结合农业生产,可采取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重点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

(二)人群免疫

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的乙脑疫苗有两种,即日本的鼠脑提纯灭活疫苗和中国的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我国正在试用中,该疫苗系选用60年代sa14株经地鼠肾细胞连续传代,紫外线照射等措施后获得的三个减毒活疫苗株,远较国外的减毒株毒力低。

而免疫原性好。

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

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首次皮下注射,(6~12个月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5岁每次1ml,16岁以上每次2ml)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

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能维持4~6个月。

抖音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