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摘要]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其作品有序曲、交响曲、歌剧、芭蕾音乐等多种题材,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中尽显他的自传性的悲剧特点,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总体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使我们对该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关键词]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音乐分析悲剧特点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国作曲家,1840年生于俄罗斯一个工程师家庭,他幼年便已显出钢琴即兴演奏的天分,1848年,全家搬到圣彼得堡,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后又被送到一家严格的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本人却并不喜欢这个职业。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1890年获得梅克夫人资助,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在这段时期里,柴可夫斯基四处旅游并巡回演出并交往了很多像格里格、勃拉姆斯等优秀的作曲家。他勤奋的工作,在音乐的各种题材上都大显身手,创作出极其优秀的作品,《天鹅湖》、《胡桃夹子》、《叶甫根尼奥涅金》、《1812序曲》、《第六交响曲》等优秀作品都成为传世之作。但在柴可夫斯基一生的众多作品中,《第六“悲怆”交响曲》被人们认为是他的代表之作。作品中充满了自传式的悲剧特点,成为十九世纪末叶交响乐创作的高峰,很值得人们赏析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