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鉴定
1、烧碱和双氧水都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加工助剂,世界各国都可以“按照需要”用于各种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它们也没有“残留量”的限制。
2、错误渲染 “化学成分的危害”是搞错了重点。
生产者无照经营、原料走私入境并且部分可能已经腐败变质等,才是报道中提及的地下工厂的真正问题。
查证者:云无心 | 食品工程博士,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
最近,有媒体报道《深圳一地下工厂用危险化学品泡出毒牛百叶 月销售额300多万元》的新闻,称警方“捣毁一个生产有毒有害的牛百叶、黄喉等食品的地下加工厂”。
新闻中称,“据部分嫌疑人供述,如果不穿上防护衣物,化学溶液就会腐蚀皮肤”“经过民警侦查、取样、送检,这些食品果然被鉴定为烧碱(氢氧化钠)、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严重超标,属于有毒有害食品”。
新闻中所说的“有毒化学品”是指烧碱和双氧水。
其实,这种报道并非第一次,以前有过“美白猪蹄”的报道,也是宣称不法商贩使用“化学添加剂”,“生产现场味道刺鼻”,“专家表示过量使用会导致XX危害”等等。
如此煽情的报道自然引来群情激愤。
从吸引眼球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很成功,但从尊重事实的角度,这种报道渲染了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淡化了真正的问题。
报道中极力渲染烧碱和双氧水是“化学物质”,“危害很大”。
但实际上,它们都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加工助剂,世界各国都可以“按照需要”用于各种食品加工过程中。
它也没有“残留量”的限制——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过量使用烧碱”的说法。
新闻中说的“严重超标,属于有毒有害食品”,不知道是哪家机构鉴定出来的。
很多人会困惑:它们那么大的腐蚀性,为什么可以随便使用而不限定残留量呢?
这是因为烧碱在食品中是用来调节酸碱度的。
食物最后是要被吃掉的,碱性过高的食物根本就没法下咽。不管加了多少,最后都一定会加酸把它调回到中性附近。
这时候,烧碱大部分被中和成了盐,也就不会再有“腐蚀性”。
至于加工过程中的“刺鼻性气味”,只对生产者有害,对消费者没有任何影响或危害。
比如该报道中说“这些牛百叶等肉制品的成品、半成品及泡制液的PH值也以10以上为主,绝大部分呈碱性”——自己都说是半成品,不管是多强的碱性,也跟消费者吃的成品是两码事。
用半成品的“碱性”去说明消费者吃的成品“有毒”,完全是混淆视听。
而双氧水很不稳定,在食品中会分解成水和氧气,从而只有极少的残留。
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认为它在食品中的残留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所以也没有对其残留量进行限制。
即使用高浓度双氧水去处理猪蹄,猪蹄被清洗煮熟之后,能留下的双氧水也微乎其微,完全不可能“危害健康”。
当然,这只是说报道中渲染“化学品危害”来制造恐慌的做法是错误的,并不意味着报道中的这些食品没有问题。
根据报道中提供的信息,这个黑窝点真正的问题是:
第一、 生产者无照经营。
在食品行业,这意味着它不在监管规范的约束之下,卫生状况、安全标准都无法得到保证。
这一条的违法性质是最严重的,可惜报道中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下。
第二、 这些原料是“走私入境”的,“从牛百叶中检出瘦肉精”“部分样品还含有总砷(砷分为有机砷和无机砷,统称为总砷)、总铅、镉、铬等微量重金属”。
走私入境毫无疑问是很严重的违法行为,而中国禁止所有的瘦肉精,所以检出也就是违法。
如果检出的重金属超标,那么也是不能销售的劣质食品。
第三、 原料的“其中一部分可能已经腐败变质”。
腐败变质的原料不能再进行加工,用合法的手段去掩盖劣质或者变质原料,同样是犯罪。
本来这三条违法的性质也很严重,客观报道出来就是很好的新闻,可惜媒体对这些真正地问题轻描淡写,而是去渲染 “化学成分危害”。
这对打击报道中的黑窝点、引发公众的愤怒固然很有效果,但报道也造成对烧碱和双氧水等合法食品加工助剂的恐慌,会让许多合法规范生产的食品躺枪。
编辑:云无心
转载自腾讯《较真》栏目
图片来源:123RF.com.cn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