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去陕西视察迁都事宜,结果感染的风寒,去世了。
培养了多年的太子,就这么走了,朱元璋伤心坏了。
不管伤心也罢、难过也罢,重新培养继承人的议案,必须提上日程了。那么选择朱允文还是朱允通?
按照朱元璋的设想:皇帝的位置必须长子长孙来继承,为的就是避免其他皇子觊觎,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朱允文年纪太小、资历太浅,压不住阵脚。而掌握兵权、威望甚高的大将军蓝玉是弟弟朱允通的亲舅舅。
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选择朱允文,就必须清楚掉蓝玉。选择朱允通,舅舅辈的蓝玉就得留下辅政,然后就会有蓝玉骄横跋扈无人可制的危险。
朱元璋权衡之下,最优的选择只有一个:杀蓝玉,立朱允文。
况且朱元璋重病缠身,剩下的时候不多了,以后主少国疑,所以蓝玉和功臣们必须死。
那就杀吧,这次又杀了一万五千多人,有威胁的开国功臣基本被一网打尽。从此再也没有能够威胁朱允文和朝廷的势力。
建文帝开开心心的继承皇位。
其实不是朱允熥不想表现的孝顺,而是他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而且,太子朱标死后,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如果立长那就是二皇子朱樉,如果立嫡则应是嫡长孙朱允熥,怎么也轮不到皇长孙朱允炆。朱元璋为了立朱允炆为继承人,不惜违反立嫡立长的原则,岂是一个“孝”字就能解释的?其中定然还有其他原因。
没妈的孩子更可怜
太子朱标共有太子妃常氏和继妃吕氏两位妃子,朱允熥便是常氏之子,而朱允炆则是吕氏之子,因此朱允熥才是真正的嫡孙,而比朱允熥大一岁的朱允炆不过是皇长孙而已。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子妃常氏在生下朱允熥后不久去世,常氏去世之后,吕氏继为正妃。在母以子贵的古代,元氏继位为正妃之后,自然是更加想要自己的儿子将来继承大统的,幼年丧母的朱允熥在这方面已经丧失了天然优势。
生于皇室的朱允熥虽然吃穿不愁,不过我想他与朱元璋和朱标的关系,肯定不如朱允炆亲近,毕竟元氏肯定是向着自己儿子的,朱允炆比朱允熥表现的更加孝顺,应该就是元氏功劳了。
朱允熥如果继位,外戚势力过大
朱允熥的生母常氏乃是鄂国公(追封开平王)常遇春的长女,因此常遇春便是朱允熥的亲姥爷,而蓝玉则是朱允熥的舅老爷,郑国公常茂、开国公常升便分别是朱允熥的大舅和二舅。再加上冯胜、付友德等大明开国功臣大多互为姻亲,可想而知朱允熥如果继位,外戚的势力将多么强大。
而反观朱允炆一方,其母元氏乃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其父不过一普通官员。而且史料记载吕本无子,也就是说吕妃没有兄弟,因此朱允炆的舅家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势力。
按理来说,舅家势力大,应该成为争夺储君之位的助力才对,可在朱元璋这里偏偏行不通。朱元璋为了朱允炆不受掣肘,能够狠下心来屠戮功臣,岂敢将皇位交到外戚势力如此之大的朱允熥手中。
综上所述,幼年丧母的朱允熥不是不想表现的孝顺,而是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朱允熥舅家势力过大,朱元璋并不放心将皇位交到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