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承浆穴

承浆穴

承浆穴的概述1、定义承浆穴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承浆穴近于口,该穴有镇静镇痛作用。

颈项痛为病在阳,针刺该穴为病在阳取之阴之意,故可治疗口及临近部位的病症。

2、别名

天池、鬼市、垂浆、悬浆

3、出处

《针灸甲乙经》:承浆,一名天池,在颐前下唇之下,足阳明任脉之会,开口取之。

4、主治疾病

口眼歪斜,唇紧,面肿,齿痛,齿衄,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消渴嗜饮,小便不禁,癫痫。

5、穴位解析

承即承受,浆即水浆,此穴在嘴下,故名承浆。

承,有承受之义。《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以酒为浆。”浆,在此指口涎而言。《释名·释形体》:“口下曰承浆,承浆水也。”浆,指口中津液。承浆者,指口内承受浆液言也。人口中浆液,养生家称为琼浆玉液,《黄庭内景经》以口中津液为玉液、醴泉、玉浆、玉津。乃由舌下渗透而出,汇于天池,经舌尖向上舐送。由于颚膛翻转向后下方流降,流入咽喉,降至接近廉泉处,受舌咽挤迫而下咽。本穴内通舌下,正应口内的天池。因近天池为存储津液之处,故名为承浆,又名天池,又名悬浆。悬浆则喻口水出天池,由咽后下行也,犹如瀑布之凌空而下,故名之以悬。若徒自表面观之,则仅沾受饮食之佘沥耳。

承浆穴的取穴方法

正坐仰靠,于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取穴。

承浆穴位于面部,当颏唇沟正中凹陷处。

正坐仰靠取穴。

正坐仰靠位,于颏唇沟正中凹陷处取穴。

快速取穴:正坐仰靠,颏唇沟正中按压有凹陷处即是承浆穴。

承浆穴的解剖位置

在口轮匝肌和颏肌之间;有下唇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及颏神经分支。

承浆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降下唇肌。

布有下牙槽神经的终支神经和 动、静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降下唇肌→颏肌。

布有面神经分支和下唇动、静脉的分支。

承浆穴的疗法

刺灸法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一般直刺0.3~0.5寸。

斜刺0.2~0.3寸。

艾灸方法

艾条灸5~10分钟。

承浆穴的配伍

承浆穴配禾髎、牵正、风池治面瘫。

承浆穴配廉泉治流涎。

承浆配劳宫,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的作用,主治口舌生疮,口臭口干。

承浆配风府,有疏风解表,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感冒,头项强痛,牙痛。

承浆配委中,有清热凉血,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衄血不止,牙齿出血。

承浆配阴陵泉、委中、太冲、膀胱俞、大敦,有清热利尿,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小便不禁,小腹胀痛。

承浆配廉泉,治流涎。

承浆配太阳、下关、地仓、合谷、颊车,治口。

承浆配颊车、合谷,治下牙痛。

承浆配阴陵泉、委中、太冲、膀胱俞、大敦,治小便不禁。

承浆配金津、玉液、水沟、廉泉、气海、肾俞,治消渴。

承浆穴的功效与作用

承浆穴具有生津敛液、舒筋活络的功效。

承浆穴有祛风、通络、消肿作用。

承浆穴具有祛风散热的作用,以治疗口、流涎等为主。

承浆穴近于任督二脉之交,故治牙疼、口噤等症。

承浆穴为足阳明经左右交叉及任脉之会,故并治口暇牙风,半身不遂等症。

穴虽浅小,因居交通要隘,故亦在重要穴位之列。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阳明、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寒热,凄厥,鼓颔,承浆主之。

痓,口噤互引,口干,小便黄赤,或时不禁,承浆主之。

消渴嗜饮,承浆主之。目瞑,身汗出,承浆主之。衄血不止,承浆及委中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疗偏风口,面肿,消渴,口齿疳蚀生疮。

《针灸大成》:主偏风,半身不遂,口眼斜,面肿,消渴,口齿疳蚀生疮,暴喑不能言。

《玉龙歌》:头颈强痛难回顾,牙痛病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类经图翼》:又名十三鬼穴云,此名鬼市,治百邪癫狂,当在第八次下针。

《针灸聚英》:若一向灸,恐足阳明脉断,其病不愈。停息复灸,令血脉通宜,其病立愈。

《普济方》:灸即备脉通宣,其风立愈,注依小筋头作;针三分,得气即泻……徐徐引气而出。

抖音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