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谁有阿炳的小传

谁有阿炳的小传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阿炳在1950:录制《二泉映月》

1950年秋天,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和曹安和,打算用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到无锡录取一部分道教音乐用于研究,顺便为无锡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作品录音。杨荫浏和曹安和都是无锡人。

阿炳出身于道门,从小学习道教音乐。阿炳生前的照片来自于当时日本军人占领无锡期间所发的良民证。它是阿炳本人一生中照过的唯一的一张照片。1950年时,阿炳虽还身为道士,但早已不再演奏道教音乐,这时的他已沦为一名街头艺人,演奏的多是他自己创作或改编的民间音乐作品。

1949年是中国迎来新世纪的一年。这一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无锡也将解放,这里的人们就要开始新的生活。而1949年初的阿炳却在为生计而犯愁。一年前,因为自编自演了《金圆券害煞老百姓》的说唱曲,地方官员以“破坏国库金融政策”为由,勒令阿炳不准再在公开场合卖艺,并将有长期吸食鸦片习惯的他强制送入戒烟所戒烟二个月。从戒烟所出来,阿炳已是灰心丧气,并从此结束了上街卖艺的生涯。这时的阿炳已经55岁。

不再卖艺的阿炳,没有钱再吸食鸦片,他犯瘾时就摔东西,连乐器也不能幸免。关于阿炳失去乐器还有另一种说法,由于琴上的蛇皮和琴弦是被老鼠咬坏的,在当时认为乐器被畜类所毁,那就是天意不让乐师再操此业。

阿炳一共活了57个年头。1950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9月之前,他的音乐仅仅限于当地人熟悉,大家也并没有把它当作了不起的艺术,阿炳和几乎所有的人一样不会想到,在他生命的最后3个月,命运之神竟然垂青了这个又穷又瞎的民间艺人。

1950年是阿炳人生的重要一年。这一年的深秋,他第一次可以坐着不用拉琴就能聆听到自己的琴声,这声音是从当时还属于稀罕之物的进口便携式钢丝录音机中传出的。阿炳无法想像,那细细的录音钢丝竟然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这一年杨荫浏到达无锡后,按原计划先开始录道教音乐。曾演奏过阿炳乐曲的音乐家黎松寿在这一年基本上没有离开无锡,他等待着杨荫浏的到来,空闲时也去看望一下阿炳。

当时那些为阿炳录音作准备的人们谁也没有意识到,即将开始的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据当地熟悉阿炳的音乐行家回忆,阿炳在乐器演奏上已不如以前,他的巅峰状态约在40年代初期。

这个无锡街头的流浪艺人生于1893年,他自小从父亲和众多道士那里学习乐器演奏,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基础。

阿炳的父亲,无锡城中一所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长华清和,同一位在殿里帮佣的寡妇秦嫂因相好而同居,一年后阿炳出生。由于道家的清规,父亲华清和与阿炳以师徒相称,而没有明媒正娶的母亲秦嫂则在阿炳四岁时被同族逼迫而死。作为道士必须精通音律,有“铁手琵琶”之称的华清和自然将雷尊殿经营得红红火火。

阿炳26岁时,父亲华清和因病去世。这一年是1918年,阿炳正式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了雷尊殿的新当家。

三、四十年代的无锡人对阿炳和他的老伴催弟两个步履蹒跚的人是再熟悉不过了。瞎眼后的阿炳上街卖艺,起初是由一个乡下远亲家的小女孩搀扶着,后来催弟取代了小女孩。催弟姓董,前夫去世后只身到无锡帮佣谋生,她又干又瘦,常年穿一件缀满补丁长过膝盖的大褂。阿炳与其他的乐师不同,他不是坐着拉琴,而是边走边拉。不拉琴时阿炳将手搭在催弟肩头缓缓而行,拉琴时催弟便用手扶在阿炳肩头。

阿炳常到无锡棚下街一带卖唱,因为这里商店、码头、渔船较多。当二胡幽远的声音渐渐传来,人们知道,那是阿炳正向这里走来。人们会拥向阿炳,有人高声喊着出多少多少钱点他的曲子,此时阿炳显得非常得意。如遇知音,阿炳会更加高兴。这时的阿炳和他的听众肯定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这样的音乐会成为世界级的经典作品,更多的人会为他的作品掌声雷动,如痴如醉。

听过阿炳音乐的人说,无锡地处南方,一年四季和风细雨;无锡人不温不火,喜怒不形于色;无锡人喜吃甜食和糯米,所以阿炳的音乐才格外地婉转柔美。

阿炳有着一张没有表情的脸庞,如同墨镜背后的瞎眼一样深不可测,这个靠卖艺为生,只有三年私塾教育背景的瞎道士,他的音乐却能让人感慨万千。

阿炳每天上街卖艺,有人看到他穿着破长衫,戴着一副断了一条腿的墨镜出来卖艺,便认为他是叫化子。其实阿炳与一般寄生于社会的叫化子们截然不同。杨荫浏教授在《阿炳小传》中写道:他从来没有随便地收取人家一个施舍的大钱。他是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从来没有做出向人乞怜的样子。人家叫他奏,他才奏,人家给他报酬,他并不道谢,也不争多嫌少。有时人家请他表演,即使不给他钱,他也一样很高兴地奏唱。

在卖艺的那些岁月里,阿炳从来没有登上过真正的舞台,除了走街串巷,就是站在一张由沿途店铺提供的凳子上表演。

我们现在听到的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还是其他人改编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而在传媒业还不发达的当时,无锡本地人尽管也喜爱听阿炳的音乐,但大家最发自内心喜欢的却是阿炳的说唱新闻,这也是最说明阿炳性格的部分。像前面提到的阿炳说唱《金圆券害煞老百姓》就深入人心。可惜当年录音时由于录音钢丝不多,我们也就无缘听到了。

录音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阿炳却经常吐血,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其实早在40年代初,阿炳就曾谢绝了黎松寿为他在上海安排的录音。那是一家外国的唱片公司,录一张唱片需支付同乡5美元。这大概是因为阿炳不知录音是怎样一回事的缘故吧。

大鸣钟是崇安寺的象征,几十年来,它忠实地记录着时间的步伐,分分秒秒,每过一小时鸣响一次。

时间到了1950年9月2日。晚上7时半,在离崇安寺不远的三圣阁,为阿炳录音的工作终于开始。

这天晚上,杨荫浏、曹安和为阿炳录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全部是一次通过。第二天,又在曹安和家接着录制了《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三首琵琶曲。

据说,阿炳会演奏的曲目有三百多首。加上许多说唱曲没有录下,杨荫浏、曹安和打算在第二年假期再来无锡为阿炳录音。但阿炳已经耗尽了人生。1950年12月4日,也就是录音后仅仅三个月,阿炳吐血病故!29天后,催弟也随他而去。

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世之作!它们被带回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

当年担任中国音协主席的吕骥先生,在对音乐研究所的一次造访中,听到了阿炳的音乐,并深为感动。在他的亲自过问下,1951年,阿炳的唱片出版,立即轰动了全国。1950年《阿炳曲集》也跟着出版。当时,阿炳的音乐已深入人心,并且飞越了国界,成为许多世界级交响乐团的经典演奏曲目。日本著名的世界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地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朝日新闻》还专为此发表文章——《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过问,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1950年9月25 日是,录音后的23天,已成了新闻人物的阿炳在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表演节目。从来都是站着演奏乐器的阿炳今天可以坐下来为大家演奏了。这是阿炳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登台演出。

1956年10月,《二泉映月》成为无锡人民广播电台结束曲。

文革中,《二泉映月》停播。

1978年,《二泉映月》恢复播出至今。

阿炳

阿炳在1950:录制《二泉映月》

1950年秋天,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和曹安和,打算用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到无锡录取一部分道教音乐用于研究,顺便为无锡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作品录音。杨荫浏和曹安和都是无锡人。

阿炳出身于道门,从小学习道教音乐。阿炳生前的照片来自于当时日本军人占领无锡期间所发的良民证。它是阿炳本人一生中照过的唯一的一张照片。1950年时,阿炳虽还身为道士,但早已不再演奏道教音乐,这时的他已沦为一名街头艺人,演奏的多是他自己创作或改编的民间音乐作品。

1949年是中国迎来新世纪的一年。这一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无锡也将解放,这里的人们就要开始新的生活。而1949年初的阿炳却在为生计而犯愁。一年前,因为自编自演了《金圆券害煞老百姓》的说唱曲,地方官员以“破坏国库金融政策”为由,勒令阿炳不准再在公开场合卖艺,并将有长期吸食鸦片习惯的他强制送入戒烟所戒烟二个月。从戒烟所出来,阿炳已是灰心丧气,并从此结束了上街卖艺的生涯。这时的阿炳已经55岁。

不再卖艺的阿炳,没有钱再吸食鸦片,他犯瘾时就摔东西,连乐器也不能幸免。关于阿炳失去乐器还有另一种说法,由于琴上的蛇皮和琴弦是被老鼠咬坏的,在当时认为乐器被畜类所毁,那就是天意不让乐师再操此业。

阿炳一共活了57个年头。1950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9月之前,他的音乐仅仅限于当地人熟悉,大家也并没有把它当作了不起的艺术,阿炳和几乎所有的人一样不会想到,在他生命的最后3个月,命运之神竟然垂青了这个又穷又瞎的民间艺人。

1950年是阿炳人生的重要一年。这一年的深秋,他第一次可以坐着不用拉琴就能聆听到自己的琴声,这声音是从当时还属于稀罕之物的进口便携式钢丝录音机中传出的。阿炳无法想像,那细细的录音钢丝竟然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这一年杨荫浏到达无锡后,按原计划先开始录道教音乐。曾演奏过阿炳乐曲的音乐家黎松寿在这一年基本上没有离开无锡,他等待着杨荫浏的到来,空闲时也去看望一下阿炳。

当时那些为阿炳录音作准备的人们谁也没有意识到,即将开始的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据当地熟悉阿炳的音乐行家回忆,阿炳在乐器演奏上已不如以前,他的巅峰状态约在40年代初期。

这个无锡街头的流浪艺人生于1893年,他自小从父亲和众多道士那里学习乐器演奏,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基础。

阿炳的父亲,无锡城中一所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长华清和,同一位在殿里帮佣的寡妇秦嫂因相好而同居,一年后阿炳出生。由于道家的清规,父亲华清和与阿炳以师徒相称,而没有明媒正娶的母亲秦嫂则在阿炳四岁时被同族逼迫而死。作为道士必须精通音律,有“铁手琵琶”之称的华清和自然将雷尊殿经营得红红火火。

阿炳26岁时,父亲华清和因病去世。这一年是1918年,阿炳正式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了雷尊殿的新当家。

三、四十年代的无锡人对阿炳和他的老伴催弟两个步履蹒跚的人是再熟悉不过了。瞎眼后的阿炳上街卖艺,起初是由一个乡下远亲家的小女孩搀扶着,后来催弟取代了小女孩。催弟姓董,前夫去世后只身到无锡帮佣谋生,她又干又瘦,常年穿一件缀满补丁长过膝盖的大褂。阿炳与其他的乐师不同,他不是坐着拉琴,而是边走边拉。不拉琴时阿炳将手搭在催弟肩头缓缓而行,拉琴时催弟便用手扶在阿炳肩头。

阿炳常到无锡棚下街一带卖唱,因为这里商店、码头、渔船较多。当二胡幽远的声音渐渐传来,人们知道,那是阿炳正向这里走来。人们会拥向阿炳,有人高声喊着出多少多少钱点他的曲子,此时阿炳显得非常得意。如遇知音,阿炳会更加高兴。这时的阿炳和他的听众肯定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这样的音乐会成为世界级的经典作品,更多的人会为他的作品掌声雷动,如痴如醉。

听过阿炳音乐的人说,无锡地处南方,一年四季和风细雨;无锡人不温不火,喜怒不形于色;无锡人喜吃甜食和糯米,所以阿炳的音乐才格外地婉转柔美。

阿炳有着一张没有表情的脸庞,如同墨镜背后的瞎眼一样深不可测,这个靠卖艺为生,只有三年私塾教育背景的瞎道士,他的音乐却能让人感慨万千。

阿炳每天上街卖艺,有人看到他穿着破长衫,戴着一副断了一条腿的墨镜出来卖艺,便认为他是叫化子。其实阿炳与一般寄生于社会的叫化子们截然不同。杨荫浏教授在《阿炳小传》中写道:他从来没有随便地收取人家一个施舍的大钱。他是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从来没有做出向人乞怜的样子。人家叫他奏,他才奏,人家给他报酬,他并不道谢,也不争多嫌少。有时人家请他表演,即使不给他钱,他也一样很高兴地奏唱。

在卖艺的那些岁月里,阿炳从来没有登上过真正的舞台,除了走街串巷,就是站在一张由沿途店铺提供的凳子上表演。

我们现在听到的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还是其他人改编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而在传媒业还不发达的当时,无锡本地人尽管也喜爱听阿炳的音乐,但大家最发自内心喜欢的却是阿炳的说唱新闻,这也是最说明阿炳性格的部分。像前面提到的阿炳说唱《金圆券害煞老百姓》就深入人心。可惜当年录音时由于录音钢丝不多,我们也就无缘听到了。

录音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阿炳却经常吐血,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其实早在40年代初,阿炳就曾谢绝了黎松寿为他在上海安排的录音。那是一家外国的唱片公司,录一张唱片需支付同乡5美元。这大概是因为阿炳不知录音是怎样一回事的缘故吧。

大鸣钟是崇安寺的象征,几十年来,它忠实地记录着时间的步伐,分分秒秒,每过一小时鸣响一次。

时间到了1950年9月2日。晚上7时半,在离崇安寺不远的三圣阁,为阿炳录音的工作终于开始。

这天晚上,杨荫浏、曹安和为阿炳录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全部是一次通过。第二天,又在曹安和家接着录制了《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三首琵琶曲。

据说,阿炳会演奏的曲目有三百多首。加上许多说唱曲没有录下,杨荫浏、曹安和打算在第二年假期再来无锡为阿炳录音。但阿炳已经耗尽了人生。1950年12月4日,也就是录音后仅仅三个月,阿炳吐血病故!29天后,催弟也随他而去。

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世之作!它们被带回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

当年担任中国音协主席的吕骥先生,在对音乐研究所的一次造访中,听到了阿炳的音乐,并深为感动。在他的亲自过问下,1951年,阿炳的唱片出版,立即轰动了全国。1950年《阿炳曲集》也跟着出版。当时,阿炳的音乐已深入人心,并且飞越了国界,成为许多世界级交响乐团的经典演奏曲目。日本著名的世界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地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朝日新闻》还专为此发表文章——《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过问,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1950年9月25 日是,录音后的23天,已成了新闻人物的阿炳在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表演节目。从来都是站着演奏乐器的阿炳今天可以坐下来为大家演奏了。这是阿炳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登台演出。

1956年10月,《二泉映月》成为无锡人民广播电台结束曲。

文革中,《二泉映月》停播。

1978年,《二泉映月》恢复播出至今。

抖音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