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义演”,是不收取报酬的演出。为了救助贫穷困苦的同行同业,或者为了赈济各种各样的灾荒,亦或是为了某项公益活动、慈善募捐 等名目,将各个演出团体的主要演员聚集一处,联合演出,这就是“义务戏”。义务戏因为名角名家荟萃一堂,往往能招来更多的观众,赢取更大的票房收益。翁偶虹先生有文记云:“京剧形成于北京,最早的班社,名角如林,互演大轴。随着 时代的递进,风气的变化,逐渐成为一人挑班的形式。若想荟萃名角于一堂,各尽 其能,除一般不对外的堂会戏外,只有看义务戏了”,而且“每次演出义务戏,在京的著名角色,无不参加,甚至有欲参加而不可能者。剧目和演员的搭配,更是在一 般班社中看不到的”。关于义务戏的名角荟萃,试举一例,可见一斑。据翁偶虹先生所记,1932年1 月的一台义务戏阵容如下:富连成学生的《青门盗绡》开场,周瑞安、九阵风的《青石山》,贯大元的《搜孤救孤》,尚和玉的《艳阳楼》,王又宸、朱琴心、郝寿臣、 萧长华的《法门寺》,荀慧生、于连泉、马富禄、侯喜瑞的《双沙河》,髙庆奎、尚 小云的《刺巴杰》,余叔岩的《盗宗卷》,大轴是杨小楼、梅兰芳的《霸王别姬》。义务戏中,为了救济本行业的贫苦同道而举行的演出,还有个俗称窝窝头义务戏。窝窝头就是窝头,是廉价的食物,这是谦虚地表示演出的收入杯水车薪,只能让贫苦同业吃 上一顿窝头,聊以果腹而已。据说这样的“窝窝头义务戏”,每年岁暮,演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