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睡个好觉”成为奢望,怎样一觉睡到大天亮?

“睡个好觉”成为奢望,怎样一觉睡到大天亮?

“千金难买一夜好眠”。

人到中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很容易导致失眠,以致于情绪不稳定、神经衰弱等现象的发生。

同时,身体状态的下滑,与失眠等现象一起,形成了身体弱→睡眠差→身体更虚弱的恶性循环。

不仅中年人睡不好,就连睡眠质量本应更好的青年人,状况也不容乐观。

中国睡眠研究会去年发布的《2017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显示,“睡个好觉”已经成为青年人的奢望。

睡眠质量可以通多改善生活和睡眠习惯来提高,因此,对睡眠的正确认识十分重要。下面就为大家击破常见的睡眠谣言,同时提供一些科学的睡眠建议。

早睡早起才能养颜排毒?

“11点后睡觉伤肝”不是绝对真理。

人类基因组内有多个区域与睡眠习惯、质量息息相关,所以晚十早七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然而,早睡早起可无视,规律作息不可缺。

作息是你与身体交流的方式之一。

身体会根据你每天的行程调整激素分泌,替你做好进食、排泄、产生睡意和修复身体等各种准备。

如果作息经常飘忽不定,和身体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不知所措的身体就会发脾气,更容易生病。

研究表明,不规律睡眠会增加得肥胖,糖尿病和抑郁症的风险。

那么怎么样才算规律呢?

最简单的验证方法是不用闹钟,每天能做到同一时间睡觉,同一时间起床。

而且,仅仅是周末熬夜party、赖床也会致使生物钟紊乱,影响周中工作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噢!

总之,夜里困而不睡,时不时熬夜加班一定会影响生物钟,对身体有不良影响。

一天一定要睡够八个小时?

不同人群所的需睡眠时长有所差异。

一般而言,7-9小时都是比较正常的。

因此,完全没必要为了睡够八小时而逼迫自己躺在床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睡眠少于八小时可以满足一部分成年人的代谢需求,但是青少年需要大于八小时的睡眠。

睡眠不足对健康十分不利。

缺乏睡眠会导致激素分泌紊乱、体重增加、使患糖尿病和各种代谢疾病的风险显著上升

还有研究表明,缺乏睡眠会导致高血压,并且会使循环系统处于高炎症水平。

因此,缺觉不仅会导致长痘、毁皮肤,还会提高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噢!

一觉睡得越长越好?

不!睡眠好坏不止于时长,更在于质量。

如果睡眠质量正常,睡眠时长应小于十小时。

因此,成年人睡眠如果经常超过十个小时,需要考虑睡眠质量不佳和睡眠疾病的可能性。

睡眠分为深睡眠(Non-REM,非快速动眼睡眠)和浅睡眠(REM,快速动眼睡眠)。

深睡眠期间,体温、心率和大脑消耗的能量都会降低,身体处于“休眠”状态;

浅睡眠期间,我们常常会做梦,脑电波看起来与清醒状态相似,对一觉醒来精神充沛的感觉至关重要,是高质量睡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图描述了8小时睡眠中深、浅睡眠的交替过程。一夜好眠一般包括4-6个深、浅睡眠交替周期。

每个周期持续90分钟左右,由浅睡眠开始并以浅睡眠结束。

而且,浅睡眠的时长会逐渐增加。

一般早晨如果意识到自己一直做梦,说明你已经处于浅睡眠和清醒状态之间,这个时候就不要再赖床了。

长时间浅睡眠会导致身体对深度睡眠需求不足,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经常打鼾的朋友们需要更加注意,因为打呼噜会使睡眠呼吸反复暂停,这样不仅会妨碍大脑进入深度睡眠,更有可能因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导致夜间低血氧症,诱发心血管疾病突发。

如果有需要,可以在医生评估后,根据医嘱购买相关器材,改善睡眠质量。

总之,如有睡眠障碍,应当早诊早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不要让睡眠成为“甜蜜的负担”。

缺的觉可以补回来?

没睡好的觉 = 泼出去的水,补不回来!

一个美国高中生曾自愿在科学家监视下11夜未合眼,之后“补觉”的一夜他也只睡了18个小时而已。

然而,他在日后采访中表示,年轻时未眠的十一夜给他留下了难以入睡的终生后遗症。

这说明不仅缺的觉补不回来,大脑内长期积攒的一些代谢产物还会使睡眠缺乏者陷入缺觉+失眠的恶性循环,导致慢性睡眠缺乏症状出现。

喝酒可以助眠?

不可以!

睡前饮酒虽然可以缩短入睡过程,但会大大降低睡眠质量。

首先,酒精利尿。睡前饮酒会增加睡眠期间起床上厕所的几率,打断睡眠周期。

而且,酒精还有一定麻醉作用,会阻止浅睡眠。

因为浅睡眠对第二天恢复清醒状态至关重要,所以睡前摄入酒精会让人醒来后感到昏昏沉沉。

不仅如此,酒精的麻醉作用还会导致喉部肌肉过度放松,增加呼吸暂停的风险。

经常摄入褪黑素能改善睡眠?

谨慎!

褪黑素虽然可以偶尔用来倒时差,但并没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褪黑素可以改善睡眠状态。

而且,市售产品往往剂量过高,会使身体对外源褪黑素产生依赖性。

加之,目前对褪黑素的生理作用、调控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且浅显。

因此,褪黑素的摄入缺乏风险评估。

总之,建议先改善生活习惯,再考虑药物解决睡眠问题。

作者简介:Maniac,生物医学+微生物在读,热衷于了解和学习更多健康知识。

暑假申请兽医,希望成功。

参考文献

Brain Basics: Understanding Sleep.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inds.nih.gov/Disorders/Patient-Caregiver-Education/Understanding-Sleep

Bellesi, M., Pfister-Genskow, M,.

Maret, S.

Keles, S.

Tononi, G.

& Cirelli. C. (2013). Effects of Sleep and Wake on Oligodendrocytes and Their Precursor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3 (36), 14288-14300. http://doi.org/10.1523/JNEUROSCI.5102-12.2013

Coren, S., (2000). Sleep Deprivation, Psychosis and Mental Efficiency.

Psychiatric Times. 15 (3).

De Gobbi Porto, F. H., Fox, A. M.

Tusch, E. S., Sorond, F., Mohammed, A. H., & Daffner, K. R.

(2015). In vivo evidence for neuroplasticity in older adults.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114, 56–61. http://doi.org/10.1016/j.brainresbull.

2015.03.004

George, C. F., Millar, T. W.

Hanly, P. J., & Kryger, M. H. (1989). The effect of L-tryptophan on daytime sleep latency in normals: correlation with blood levels. Sleep. 12 (4). 345-353.

Iliff, J. J.

Wang, M.

Liao, Y.

Plogg, B. A., Peng, W., Gundersen, G. A., & Nedergaard, M. (2012). A Paravascular Pathway Facilitates CSF Flow Through the Brain Parenchyma and the Clearance of Interstitial Solutes, Including Amyloid β.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4(147), 111-141. http://doi.org/10.1126/scitranslmed.3003748

Knutson, K. L., Spiegel, K.

Penev, P.

& Van Cauter, E.

(2007). The Metabolic Consequences of Sleep Deprivation. Sleep Medicine Reviews, 11(3), 163–178. http://doi.org/10.1016/j.

smrv.

2007.01.002

Payne, J. D., & Nadel, L. (2004). Sleep, dreams, and memory consolidation: The role of the stress hormone cortisol.

Learning & Memory, 11(6), 671–678. http://doi.org/10.1101/lm.77104

Williamson, A., & Feyer, A. (2000). Moderate sleep deprivation produces impairments in cognitive and motor performance equivalent to legally prescribed levels of alcohol intoxication.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57(10), 649–655. http://doi.org/10.1136/oem.57.10.649

Yamanaka, Y., Honma, K., Hashimoto, S.

Takasu, N.

Miyazaki, T., Honma. S.

(2006).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human circadian rhythms. Sleep and biological rhythms.

4 (3).

199–206. http://doi.org/10.1111/j.1479-8425.2006.00234.x

图片来源:123rf

抖音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