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635
“佛法新闻坦荡途,人人在握有灵珠,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惟贤法师以太虚大师这首诗,勉励学佛青年们上进。他以丰富的学识,广大的慈悲心,超凡的智慧,圆融的佛学思想,被佛教界尊称为“当今唯识学泰斗”。虽然法师已经西去,但留给了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每周三,禅宗文化将连载惟贤法师佛学系列问答,敬请关注。
问: 如何理解有漏善和无漏善?
有漏代表有烦恼的,有烦恼就有生死,如培人天果报,虽是善,但是有漏的。
无漏,就是无烦恼、无生死,从声闻、独觉到菩萨、佛,都是无漏善。无漏善是清净的,不染污;有漏善,尽管是善,但带有染污性,因染污就要生起烦恼。
问: 因能变与果能变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因能变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现生熏,从因方面来讲,就有一切现象、森罗万象。果能变就是反转过来对于现象的认识,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因能变使我们有五蕴身的正报,“阿赖耶识因缘力故,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就有正报和依报,器界就是依报,这都由于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变现以后,果报识上就生起见分、相分来认识它,见分就是能认识,相分就是所认识。用现代的哲学来讲,因能变就是本体生起现象,果能变就是在现象生起以后再加以认识、分别。《华严经》上讲“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这是一个比方。因能变就等于说有一个工程师,绘制了建造一座房子的图纸,工人依照图纸把房子修好;果能变,就相当于房子修好了,工程师又来检验它,修得是否巩固、安全、符合要求等等。
问: 众生的第八识与佛的第八识有何区别?
第八识在众生境界是阿赖耶识,是以第七末那、染污识执着为主体,有三藏: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以我爱执藏为主。这是生死之根。至于到佛果位,就转过来了,称清净识,或者无垢识,本质上与阿赖耶识不同,一个染,一个净。染净不能相提并论,是有分别的。染净不二是一个辩证关系,从统一的角度来看问题,等于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辩证角度来看,心就是佛,佛也就是众生,净心成佛,染心成众生,这是有区别的。不能把佛位的生命识当成阿赖耶识。
来源:Pixabay
问: 《华严经》中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有没有次第?
这个还是有次第的。比如说十信阶段,以信为主,建立信念;十住阶段就以保持正念为主,住于正念;十行就是结合行动;十回向就是结合广大心,救度众生;这中间还是有一定的次第,各有特长。若不能建立正信,怎么能够严守戒律、并能发悲心度众生?不可能的。
问: 人间佛教与佛教世俗化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世俗化就是指仍然离不开贪瞋痴、功名利禄的生活,互相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人间佛教就是要把这种生活改过来,求人生改善,能够正确地在世间过五伦八德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二者是有迥然不同的区别。人间佛教是转变世俗化、改变世俗化,使不正常的趋于正常,达到一定的道德标准,做一个完全正确的、有价值的人,而不是世俗化。
问: 人间佛教为什么是当今最现实最伟大的法门呢?
人间佛教是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发挥。就是说学佛首先要把人做好,太虚大师写有两首诗:“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如果发愿学佛,先须立志做人,三皈四维淑世,八德十善严身”。这是学佛的基础。你人格都没有,道德都没有,怎么学佛呢?所以这是最现实的。我记得抗战期间,太虚大师在重庆,曾有人问太虚大师:什么是中国最亟需的一件大事?什么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太虚大师就答复他:佛教最重要的教义是讲业报,讲因果;目前中国最亟需的是什么?道德!近一百年过去了,太虚大师的回答,今天都还适用。要提高道德啊,必须懂因果,不懂业报因果,他也不讲道德。这个就是人生佛教的基础,把人格完成,在佛家的标准是什么?三皈五戒十善,明因识果,这是做人的基本。假如是因果都不晓得了,不晓得三皈五戒十善的重要性,就不具备做人的资格,人的资格都不具有,你怎样去做菩萨?不行的。所以,在完成人格的基础上,学菩萨,救苦救难,完成佛道,这就是人生佛教的思想。人间佛教也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释惟贤
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当代著名高僧、法门领袖、唯识学泰斗。著有《华严要义》《法华要义》《楞严大义》《普贤行愿品讲要》等。2013年2月2日凌晨4点16分于重庆南岸区涂山寺圆寂,世寿九十三岁。
答问内容均选自《慈云全集》,经北京华藏图书馆授权发布。
往期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若要转载,请在后台联系我们
本文由禅基地编辑组整理,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编辑/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