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成于1806年,作品61。

创作背景:

此曲是贝多芬为他的伙伴,亦为当时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Franz Clement而写的。Franz Clement先前曾为歌剧费得理奥提供有用的意见。协奏曲在1806年12月23日,维也纳的维也纳剧院中为Clement举行的演奏会(benefit concert) 首演。

有人相信贝多芬很迟才完成独奏部,以致Clement须视奏一些部分。或许为了表示不满,或为了展示他在充份准备下的能力,Clement在第一与第二乐章之间插入他自己的独奏作品,仅用一弦,且演奏时小提琴更上下倒转。

协奏曲首演不成功,接下来数十年很少人演奏。

贝多芬死后,协奏曲在1840年代终由约瑟夫·姚阿幸与门德尔松带领的乐团复兴;自此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直在小提琴曲目中占重要位置,现今常见演奏与灌录。

曲式结构:

这作品分成三个乐章:

I.不太过分地急速(Allegro ma non troppo)

II.甚缓板(Larghetto)

III.轮舞曲—快板(Rondo - Allegro)

此曲最重要的动机 或音乐意念(定音鼓上五槌)在曲首二小节出现,并渗透全曲。

定音鼓拉开序幕后,乐章从容地以木管部简单对称的乐句前进;到第十小节,新动机出现。此动机(亦基于开首之定音鼓动机),共有四个升D音,在D大调中明显不协和。 此动机在乐章中多次出现,尤其于发展部与克赖斯勒写之华彩乐段。随着乐队呈示第一主题,独奏小提琴的进场,常被认为是小提琴曲目中最难掌握者之一:众多的音符,困难的八度音,及之前的非常长的乐队序幕。乐章长廿五分钟,为贝多芬最长乐章之一。

第一乐章结构不甚复杂,但到处有微妙。初,乐队奏

抖音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