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精神并不是单指日本的武士道和日本武士,武士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职业,其精髓就是大义,中国自古有之,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秦軻刺秦王、张良搏浪沙刺秦王、(细看刺客列传)等。武士是一种精神,他体现的是一种大义,其基础是忠孝,古训中:先忠君王而后孝父母,所以国家、君王更重要。当然,武士也是一种职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尤为盛行,如战国四公子各养食客三千,当然,这些食客中即有文士也有武士,职业武士的目的是挣钱,需要时拔刀相助,死后杀身成仁。然而,日本武士道是由中国传过去的,经不断改造同化而成的一种规范行为,远在先秦时,秦并六国,大批贵族东迁东瀛,把大批的东土文化也相应传过去了,并与当地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现代的日本文化,
武士生的时候给名誉,给钱,死的时候照顾家小,这个就是对武士尊重了。古代武士特指为皇帝服务的,属于军队。
武士不是侠士,中国只会赞美侠士,不会赞美武士,除非你有惊人之举,或是特殊贡献。
这就是个伪命题。
武士生的时候给名誉,给钱,死的时候照顾家小,这个就是对武士尊重了。古代武士特为皇帝服务的,属于军队。。武士不是侠士,中国只会赞美侠士,不会赞美武士,除非你有惊人之举,或是特殊贡献。这就是个伪命题。
若说这就是武士道或者武士之精神,实在是歪曲本意。二战中为了投身中国战场,太平洋小岛的疲惫的士兵就像日本在后方制造的廉价军刀一样。我们知道,刀剑的制作要用好钢,而好钢要千锤百炼,在战争时期日军还配备军刀,仿佛停留在拿破仑战争时代,但这就是喜剧的讽刺,而为了加速生产,很多刀剑都是极其偷工减料的。那些投入战场的士兵就像那些刀剑一样,廉价,自以为是“武士道”附体,其实上三代也是农民商人,和曾经自傲的武士阶层压根无关,自以为举起军刀赴死就会成为“武士”,其实不过是在阵亡通知书里增添了姓名,和武士的精神丝毫不相关。
武士武士,以士为主体。春秋争霸,战国称雄之际,涌现出无数的士,如刺秦的荆轲。就像孔子规定了君子的标准。武士也有自己的标准。
在这里,不讨论[菊与刀],也不再讨论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而是名扬岛国的剑客宫本武藏撰写的集武士修炼和剑术心得的[五轮书]。
“世间有无数种道,每一个人都挑选自己喜好的方面而行之" ,一旦达到了”道“的高度就定义了一个行业的最高水准。
”兵法乃是武者的艺术“,刀剑的决斗只能决定个人的生死,而兵法可以左右部队的胜败,主公的力量盛衰,所以达到了艺术的高度。就像孙武所说,”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兵“,不但意味着军事,也象征着一种力量,而兵法就是掌控这种力量的一把关键钥匙。”从刀剑交错的个人决斗中,或者是大规模的合战中,我们可以为我们的主公获取力量和名望。这才是兵法的奥义之所在“,宫本武藏眼里的武道是一种为力量和荣誉而付出。
事实上,由于佛教和禅文化的影响,日本古代武士会更加注重精神的修炼。在个人决斗或者战场上的一击,背后是意念的训练。”当你面对敌人时,顺其刀锋所指,如此,你就有很多机会去赢,你得集中精力于此“----宫本武藏[五轮书]第五章。
我们曾经推崇的”亮剑“精神,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也要拔剑相向,迎敌而上,可是如果没有背后的训练有素的意念和精神,又怎么敢面对甚至直视强敌的目光?
在刀丛箭雨的战场,只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击败对手,迟疑就是死路一条。”理解意念与时机,自然地持剑,你的身法要和心和谐一致“,在这里似乎又看到了道家的精神,当意念和身心合而为一,身心又与周遭的自然合而为一。”每一项都要抽时间仔细地思考,你就会缓步得其精髓。深思熟虑,平心静气,吸收优点“
“武士之道兼具‘笔’与‘剑’两道之妙”,宫本武藏在[五轮书]里总结过。笔,代表着知识文化,代表着修养,所以在古人看来,武士绝不是拿剑创江湖的莽夫,是有自己思想的人物,剑代表着他的基本技艺。要有思想和武技,二者缺一不可。显然只有事事参透,才是领悟了武士的道,才能从挥舞刀剑的莽夫中脱颖而出,才能决胜千里,而如果没有这种信念,即使战胜了敌手,也是非正道。
所以,武士的道,根本就不是随便举起屠刀就妄杀生灵的屠夫所诠释的那样无脑无道义。
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就好像宫本武藏说的:谁也阻止不了年轻武士慷慨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