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如何诊断出来呢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如何诊断出来呢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rimary carnitine deficiency,PCD,OMIM212140)是肉碱转运体OCTN2功能缺陷所致的脂肪酸氧化代谢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肉碱缺乏导致长链脂肪酸不能进入线粒体参与β氧化,使乙酰CoA生成减少,当机体需要脂肪动员供能时,组织不能得到足够能量,且细胞内脂质蓄积,继而出现一系列生化异常及脏器损害,如低酮型低血糖、扩张型心肌病、肝肿大、肌无力等。

PCD于1975年被首次报道,13年后有研究提出PCD是由于细胞膜肉碱转运障碍所致,1998年PCD的基因被定位,此后,PCD的报道日益增多。

随着串联质谱技术的应用,新生儿筛查和临床高危的诊断率显著提高;

左旋肉碱替代治疗的介入,使越来越多PCD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改善。

同时,PCD发病机制和基因突变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 自然界中的肉碱(即3-羟-4-三甲胺基丁酸)具有左旋和右旋两种形式,其中左旋肉碱具有生理活性。

人体内的肉碱约75%来自食物,25%由肝脏和肾脏合成,正常情况下,左旋肉碱通过细胞膜上的高亲和力转运体OCTN2的作用进入细胞内(肝细胞除外),在心肌和骨骼肌含量最高。

体内脂肪酸的b氧化代谢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细胞内的长链脂肪酸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其活化形式长链脂酰CoA在线粒体外膜的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的催化下与肉碱结合生成脂酰肉碱,后者在线粒体内膜的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的作用下进入线粒体基质,随后在线粒体内膜内侧的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Ⅱ的作用下分解为长链脂酰CoA及游离肉碱,长链脂酰CoA进一步参与β氧化,释出的肉碱则在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的作用下被转运出,循环再利用,中、短链脂肪酸可直接进入线粒体。

另外,肉碱可降低乙酰CoA/CoA比例,提高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活性,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利用;还能提高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的活性,加速ATP的产生。

此外,肉碱还具有调节免疫应答、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维持线粒体超微结构及膜稳定等生理作用。

OCTN2是Na+依赖性有机阳离子/肉碱转运体,由557个氨基酸组成,包含12个跨膜区,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小肠、肾小管、皮肤成纤维细胞及胎盘等组织细胞膜上。

有学者对其功能域进行研究发现:跨膜区在肉碱的识别和转运中起关键性作用;N-末端(氨基酸序列1-193)可能存在Na+的结合位点;

C-末端(氨基酸序列342-557)与Na+-肉碱复合物的转运有关,其中位于跨膜区10与跨膜区11之间细胞内环路是偶联Na+电化学梯度和Na+-肉碱复合物穿过细胞膜的重要场所,该环路中的酪氨酸残基起重要作用。

其相关基因突变导致OCTN2转运肉碱的功能缺陷,肉碱不能进入到细胞内,通过肠道吸收的肉碱减少,体液中游离肉碱相应减少。

同时肾小管肉碱重吸收障碍致尿液肉碱排泄增加、血浆肉碱水平降低,细胞内肉碱更加缺乏,导致长链脂肪酸不能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乙酰CoA生成减少,致使机体在需要脂肪动员供能的情况下能量供应不足,而脂质等在细胞内大量蓄积;

另外,肉碱缺乏还间接影响葡萄糖等代谢途径。

最终引起机体损伤,尤其在禁食或应激时,损害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