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录 乐陵历史悠久,据五里冢和惠王冢遗址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千多年前,即有氏族部落聚居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当齐燕交界处,秦为齐厌次地,西汉始建县治。历代隶属屡更,县治数迁,资料参差,多处不清。现据史书、历史地图集和旧志所载及地下出土文物,整理考证,列述如下: 帝喾及尧、舜禹时期属古兖州域。夏、商 属青州地界之麦丘邑。“乐陵地”(未置县前,“乐陵地”,指今乐陵地域,下同)属其域。西 周属幽州麦丘邑。“乐陵地”在其境之中部。东 周属齐国之麦丘邑。“乐陵地”当齐燕交界。秦为济北郡地,属厌次县,“乐陵地”当其北境。西 汉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置县,为都尉治。清宣统
《汉书地理志》载:“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平原郡,领县十九……乐陵。”西汉初建县,即名乐陵县。“乐陵”名称来历,旧志所载不同。一是燕将乐毅筑“重合”城得名说。《元和志》、民国年间《今县释名》,皆载此说。按:战国时期燕将乐毅伐齐筑城处,据《山东通志》和《中国历史地图集》载,为汉初重合县治,属渤海郡;而乐陵为西汉建县,治在“魏王城”处,属平原郡,二者互不相干。二是汉桓帝入继大统,奉祖父陵为乐成陵,县因得名说。按东汉桓帝以河间(献县)王入继皇位,尊祖陵为乐成陵(后献县曾因名乐成县),距西汉建县的乐陵,有三百五十余年;而“河间国”(郡),南邻渤海郡,再南始为平原郡乐陵地。时间与方位都不能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