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
前不久,看到《庄子》里一个关于无用之树的故事,很受启发。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在齐国曲辕有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树干用绳子绕着量,足有头十丈粗,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八十尺处方才分枝。观赏的人群像赶集似的络绎不绝。然而,匠人石路过时却连瞧也不瞧一眼。他的徒弟就问他:“自我拿起刀斧跟随先生,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先生却不肯看它一眼,这是为什么呢?”匠人石回答说:“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屋门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不能取材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晚上回到家里,匠人石梦见社树对他说: “你是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那楂、梨、橘、柚都属于果树,果实成熟就会被打落在地,打落果子以后枝干也就会遭受摧残,大的枝干被折断,小的枝丫被拽下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而半途夭折。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全住性命。假如我果真是有用,还能够延年益寿至今吗?你不过是几近死亡的人,又怎么会真正懂得没有用处的树呢!”
树之有用,落得砍伐夭折;树之无用,却成就了它的枝繁叶茂!如果从消极的观点、就事论事看,好像是鼓励人苟且偷生,明哲保身。如果从积极的观点、更深地思考,却有不求短期功利、放眼长期和全局的意味。这一点,对于现在的时代和社会,好像更有借鉴的意义。
早些年,是“读书无用”,这些年,是争当“风口处的猪”,如果和挣钱、升职和成名无关的,大抵属于无用之类,因为“时间我等不起”,“这个看不到效益”,“这个对我们成功没有帮助”。然而无用真的无用吗?实际上“功夫在诗外”,“解决问题需要超越产生问题的思维水平”。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经济形势下,个人和组织比的将不仅仅是专业优势,比的更多的是创新、修为和境界,这才是未来竞争力的源泉。而创新、修为和境界恰恰是来源于无用之域,来源于长期的在这些无用之域的积累。爱因斯坦对小提琴的热爱,乔布斯当年的印度禅修之旅,都看似无用,谁又能说这些对于他们日后的成功没有益处呢?正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静水深流
那么我们如何善用无用,成为大用呢?在个人层面上,有以下几点思考:
1) 无用之心
其实判断有没有用只是人们众多动机的一种而已。是社会的压力、功利心以及从众心理使得“有没有用”变成人们顺手拿来的判断工具,而且是最经常拿来用的判断工具,从而被滥用了。朱光潜老先生在《谈美》中曾谈到了人们对于古松的态度,就清晰地描述了三种不同的动机追求:木商看古松有没有用,是实用主义态度;植物学家看古松属于哪一科,是科学态度;画家看古松是否有韵致,衬托何种心情,是美学的态度。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这三种都有它的价值,当实用态度被用多了,我们更需要有一颗无用之心,一颗科学和艺术之心。
2) 无用之时
在高速变化、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时代,时间往往是人们最珍惜的。然而,从自然规律而言,有些时间不是为你的某一方面单独准备的。除了工作,还有些时间是为你自己调养生息、思考生命和陪伴家人准备的,这些时间对于工作来说、对于你的成功来说看似无用,但实则非常重要。你平时不休息,身体不好了会让你长时间休息;你生命的方向没有确定,后面就需要你反复调整寻找;没有关爱到家人,家庭问题就会长期困扰你。所以给自己一些空白的时间、发发呆、清空自己、静一静是很有必要的。真正的智慧不是从动中来,而是在静的时候,什么也不想的时候,智慧就会出现,也有可能明心见性,有所开悟了。
3) 无用之域
有些地方我们未曾去过,有些人我们未曾认真交往,有些领域我们未曾涉足探索,只是因为这些对我们的成功看似没有帮助,只是因为这些和我们的目标看似毫不相干。当然专注是一回事,以“是否有用”来判断价值又是另一回事。现在流行跨界,流行创新,可如何跨界,如何创新呢?实际上就是从你很少去的地方,很少接触的人,很少涉足的领域中来,陌生带来的好奇,迥异的视角带来的碰撞,正是跨界和创新的源泉。正如最近流行人力资源业务伙伴的角色,实际上如果早些年人力资源的同事多跨界接触点业务,多额外学习一些人力资源之外的管理知识,那么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应该是不难的事情,而对于任何一个管理者,如果能多了解一些哲学、经济、艺术和社会学,那对于目前变幻莫测的环境,应该会有更从容的战略定力,更平衡的左右脑思维,更有突破的组织创新。
所有逝去的,只要你善待它,都将不是生命的蹉跎,
所有无用的,只要你善用它,都将可成其无用之用。
作者:雷蒙,雷蒙咨询创始人,组织和人才发展顾问和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