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
血小板是血液中非常重要的成分,主要功能是止血,人体因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可以迅速黏附于创伤处,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随后可促进血凝,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从而发挥止血作用。
血小板高于正常值或低于正常值都属于异常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血小板高
1、生理因素:妊娠、月经期、创伤、使用促凝药等,均可导致血小板高于正常值,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2、病理因素:患者可能即将或已经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缺血性脑卒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可能出现头晕、视物模糊、胸前区疼痛、肢体无力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降低血栓风险,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血小板低
1、生理因素:使用部分药物期间可导致血小板暂时降低,例如布洛芬、头孢类抗生素等,都可能引起血小板轻度下降,可密切观察,通常在停药后可以恢复正常。
2、病理因素:感染常可导致血小板下降,如病毒性感冒。
血液系统疾病也引起血小板下降,最常见的有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都会引起血小板数量下降。
此外,肿瘤患者化疗以后也会引起血小板下降的情况。
患者常可出现皮肤紫癜、牙龈出血等症状,需要及时就诊,根据病因积极治疗,例如病毒性感冒者可遵医嘱多饮水,使用抗病毒药物;白血病患者可遵医嘱输注单采血小板悬液,必要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如果患者检查血小板不在正常范围内,需要引起重视,建议及时到医院的血液内科就诊,明确具体原因,再针对原因,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