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开放性伤口发生龟分枝杆菌感染后,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脓肿样皮损,外观看起来为紫红色疙瘩,患者一般不会出现自觉症状,皮损可于10个月左右自愈。
面部出现伤口,伤口处如果发生龟分枝杆菌感染,可表现为红色的皮下结节,质地较硬,结节会被红斑样皮损围绕,可能还会伴有局部疼痛症状。
龟分枝杆菌皮肤感染患者肚子上有几个散在分布的红色疙瘩,疙瘩微微高于皮肤表面,疙瘩孤立存在,边界清楚,大小不等,形态不
一,为圆形或不规则形。
龟分枝杆菌感染胳膊处的皮肤伤口后,可以导致胳膊上出现皮下结节样皮损,通常患者没有自觉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皮损可发展至脓肿。
腿部发生外伤出现开放性伤口时,如果不注意局部护理,龟分枝杆菌导致皮肤感染后,伤口处皮肤可出现无痛性脓肿,脓肿在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破溃。
膝盖处发生外伤后可能会出现龟分枝杆菌感染,感染处皮肤起初会出现脓肿样皮损,一段时间后脓肿可破溃并发生局部坏死,周边存在红斑。
龟分枝杆菌皮肤感染表现为患者右手腕有几个大疙瘩,疙瘩相互融合,如花生粒至鸡蛋大小,隆起于皮肤表面,呈玫红色,疙瘩中央有一圆形溃疡,溃疡处化脓呈黄色。
龟分枝杆菌可经皮肤破损处,侵及皮下组织,引起慢性无痛性皮下脓肿,脓肿可自动破溃流脓,临床上与脂膜炎类似,多不累及附近淋巴结。
有时可累及股部,出现红色疼痛性结节,绕以较宽的红斑,并不断有新的结节出现,一般9-18月可自愈。
龟分枝杆菌是临床上致病性较强的病原菌,多是经皮肤外伤或污染的注射后,龟分枝杆菌通过皮肤破损处侵袭皮下组织,从而出现皮下软组织脓肿的表现。
龟分枝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也可选用阿米卡星进行治疗。对于脓肿可切开引流或切除,以缩短病程。全身感染者建议给予支持治疗。
对于多次外科切除不能根除感染者,可给予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和大剂量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