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中国人往往会将天上的星星与地上的人联系在一起,仿佛天上的星星回预示人的命运。比如有一个词形容有杰出贡献带兵的人逝世,就叫做“将星陨落”。
言归正传。天文的“文”,在古代这是一个通假字,同“纹”,意思是“纹理”“纹路”,用来表示“天象”,也就是“天的纹路”或者“走向”“表象”,也是人间社会的反映,也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是农业文明的国家,一切农事,来年的收成,是否风调雨顺等等,都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岁月里,古人们将“天”看得格外神秘。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设有专门的“监天官”,专门观测天象,也就是星象的走势,这就是所谓的“天文”(天上的纹理),同时,这些人还兼任史官,专修史书,比如司马迁家族的几代人。
古代人相信,但凡人间,特别是帝王家庭的悲欢离合,兴衰大事一定与天上的星星有关,因此,观测记录星象的变化就成了皇帝的头等大事,因为他就是“天子”。
这就是中国古代“天文”的来历,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作者将诸葛亮就描写成了这方面的天才,常常是夜观天象如何如何,然后施以妙计,最后克敌制胜。
诸葛亮还能够根据天上星星的走势(发光的程度)来预测自己的生死,所以最后无可奈何的说自己的死是“天命”,与别人(魏延)无关,最后才有了一段“死诸葛吓退活司马懿”的传奇。
现在到了夜晚,城市里的高楼林立,而雾霾天气频繁,更是难以得见星星的真容。它们还能够预兆人间的悲欢离合吗?只有天知道?
文通纹,指天象的“纹路”,是对天象结构,运动规律的描述。与地理的理,对客观地貌及变迁的描述,同出一意。
指气象。古代文化中,早就发现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有星体的运动造成星体间距离改变,而不同星体距离改变会导致地球上气候的改变,60年一个巡回,这个规律以及内里的星体运动就是天文。
这句话出自于《敦煌变文章·伍子胥变文》:"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
天文是指天文学,与地理相对应。
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十分辉煌。
相传在夏朝已经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成为夏历。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由越来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再次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根据《春秋》一书记载,当时已将一年氛围春、夏、秋、冬。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全国制定了统一的历法。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参与改定了《甘石星经》,包含了节气、闰法等内容。
天文应该是指的气象学知识,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只有靠人总结的经验,但是气象学和人的生活,战斗等等都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安排农事生产,因为古代靠天吃饭。像节气这一类就是天文。
古代用词那么考究,他们把天体学称“天文”却不称“天理”,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