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就是不怕危险、不怕死呗,这有什么好讨论的?” “勇敢,就是厉害,敢和敌人斗到底,你看狼牙山五壮士就知道了。” “我有一次就挺勇敢,从7层的阳台翻到屋里,你看我勇敢不?” 说起勇敢大家都有很多理解,大致也都相仿,什么是勇敢似乎也不是那么难懂的事情,别急,听我讲几个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或许会有不同的认识哦。 战国时,燕国有一个叫秦舞阳的勇士,刚刚十三岁就杀过人,他走在大街上时候,别人都不敢与他对视,那眼神,绝对杀气十足。算起来,这个人是不是勇敢的呢?看看后来发生的事情就知道了。这个秦武阳后来和当时著名的剑客荆柯一起到秦国刺杀秦王嬴正,当他和荆柯一起走到秦王的殿下时,秦武阳脸色大变,目露惊恐。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秦武阳虽然胆大勇猛,却只是日常生活中在普通人面前蛮横而已,一旦碰上像秦国宫殿那样刀枪林立、甲胄鲜明、等级森严的大场面,就被这阵势吓坏了。 读到这里同学们就会想到,“恩,我明白了,比较起来,荆柯才是真正的勇敢。”是的,荆柯当时与秦武阳同行,秦武阳吓得面露惧色时,荆柯却能谈笑风生,假称是秦舞阳没见过天子,所以才会这样害怕。这分胆色,自然是秦舞阳难比。待到后来,荆柯在秦王嬴正面前慢慢展开地图,最终图穷匕现,荆柯左手把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便刺,不料秦王袖断,秦王抽身逃路,试图拨出佩剑却因为剑太长拨不出。眼看荆柯就要近身得手,恰逢殿上的太医急中生智,将携带的药囊掷向荆柯,延宕了一下时间,左右群臣一起提醒秦王,“王负剑!”长剑才得以拨出。秦王割断了荆柯的左腿,荆柯一不做,二不休,将手中唯一的匕首掷向秦王,却只击中了铜柱,秦王连刺荆柯数剑,荆柯一看大势已去,倚柱而坐,笑骂秦王,被秦王左右杀死。良久,秦王才回过神来。这场面可谓惊心动魄,间不容发。那么,荆柯就能算是真正的勇敢了么? 对于荆柯刺秦王这件事,后人有过很多评价和争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如果荆柯真的杀死了秦王,会改变秦朝吞并六国的进程么?答案是否定的,秦国的优势是在于其强大的国内,在于其先进的社会制度,荆柯的行动犹如滑过的流星,有着瞬间炫目的光华,却不能改变整个星系运动的进程,与秦武阳相似,他的这种勇敢也只是针对个人的。这倒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人,谁?项羽。当年叔父让项羽练剑时,项羽不练,称:“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真正做到了万人敌了么?大家知道“破釜沉舟”这个成语么,这个说的就是项羽。当时项羽率领军队同秦国的军队交战,他带队渡河,然后命令士兵凿沉渡船,打破饭锅,烧掉帐篷,以示必死之心。每人只随身带了三天的口粮,士兵们无不以一当十,九战秦军杀得敌人大败。当时和秦军交战的,除了项羽还有其他几个诸候国的军队,但都因为惧怕秦军的实力,而只是安营驻扎,皆“从壁上观”。但他们看到项羽的军队与秦军交战时的勇猛时,无不大惊失色。待项羽战胜后,这些军队的首领拜见项羽时,纷纷跪在地上,“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样的项羽,可以算上万人敌了吧,这算勇敢么? 这当然也可以算勇敢,但总还有些不够。你知道项羽是怎么失败的么?大家都知道“垓下之围”、“四面楚歌”的事情,但项羽的失败并不仅仅在这一次战役,而是在他的为人。楚汉争霸结束,登上王座的刘邦就和群臣曾经分析过自己和项羽的优缺点。他指出,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不能够听取别人的劝告,气量太狭小,不能容人。他身边曾经有一个叫范增的人,智谋极多,刘邦使了一个小小的反间计项羽就开始猜疑并最终气走了范增,像这样的人自然统治不了天下。说到气量,让我想起了垓下之围的实际执行者:韩信。在楚汉争霸之际,韩信作为刘邦的一员大将,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实力,也有人劝他这么做,但他出于对刘邦的知遇之恩还是选择了忠于汉王。韩信最出名的事情却却是另一个成语:“胯下之辱”。相传当年韩信年轻时身材高大,好佩长剑,但生活极落泊,有时竟要靠漂母来周济。有一次几个市井无赖碰到他,其中一个挑衅地说:“韩信你要是不怕死,就拔出你的剑来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瞅了他一会儿,俯身从这人身下钻了过去,大家大笑,嘲笑韩信是一个胆小鬼。韩信真的是一个胆小鬼么?不,绝对不是,他加入刘邦的军队后,带兵作战,“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特别是在攻打成安君时,韩信故意不按兵法书上记载安营扎寨,背水列阵,结果“置之死地而后生”,大败赵军,这一点和项羽的“破釜沉舟”有异曲同工之处。但韩信比项羽更多些气量与风度,他当年之所以能够甘受胯下之辱,就是因为韩信早就有做大事的准备与计划,而如果当时他逞一时匹夫之勇,与当时的无赖纠缠的话很可能受伤甚至死亡,权衡再三,他决定暂时忍受这种耻辱,而这也是一种勇敢。后来,当韩信荣归故里时,也并没有难为当时嘲笑他的那个无赖,并且还让他做了一名军官。与前面提到鲁莽、野蛮的勇敢相比,韩信的这种勇敢更需要相当的耐心与毅力,正因为胸中有着宏大的蓝图与梦想,所以当现实中出现突然的灾难和不公正时,能够泰然处之,忍辱负重,成就大事,这也是韩信能够胜过项羽的原因。 韩信的勇敢已经十全十美了么?也不尽然,韩信最终因策划谋反被杀,未能寿终正寝,总是一个遗憾,原因是什么呢?别急,我先来说说最后一个我认为勇敢的人,张良。有同学要纳闷了,有没有搞错啊,张良也算勇敢?恩,没错,张良不仅勇敢,而且是勇敢人中的典范。他本是韩国的贵公子,秦灭六国后,张良即倾家荡产寻找刺客杀嬴正以报国仇家恨。他先在东海找到一位大力士,然后做了一个极重的大铁椎,在秦始皇出行途中,以此狙击秦始皇,不料误击中副车而未成功。秦始皇大怒,下令追索刺客。张良早年这一点刺杀行动足以看出张良是一个有着大勇的人,但这还不够,如果仅仅如此张良和荆柯也就没什么区别了。张良最名的一个故事是“圯上敬履”。相传张良在下邳这个地方的时候,在一座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的鞋子突然掉到了桥下,喊张良去拣,张良出于好心帮他拣了回来,不料老人又呵斥他说:“给我穿上。”张良俯身给老人把鞋穿上,老人大笑,去而复回,说有东西要教给张良,要他五日后早来。张良五日后真的一早起就来了,不料老人已经在那里了,并冲他发火说:“你和长者有约,为什么迟到呢?”于是又约再五日后再见。张良五日后来得比上次也早,老人比他来得却更早,并又斥责了他一顿,并又三次约五日后见。五日后张良不到半夜去了,老人来了后很高兴,送给他一卷兵书,名为《太公兵法》,这卷书对张良影响极大。张良辅佐刘邦后,为刘邦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多是关乎国家命脉的大事,比如破秦时告诫刘邦对不取金银财富,劝说刘邦立韩信为王以争取其支持,楚汉争霸结束后建议定都长安,请商山四皓出山为太子造势,这些建议与意见都是在一些关键时刻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方案都有出奇制胜的特点,并且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影响了整个大环境的发展。 张良心中的正是有着大韬略、大抱负,决非一般人能比。司马迁曾经一度以为能够做出这些重大决策的张良,一定是一位相貌魁梧的伟男子,有一次他有机会见到了张良的画像,却是面貌清秀似女生。综合以上,我们可以比较张良和韩信的不同。张良的“圯上敬履”与韩信的“胯下之辱”是不一样,韩信敢于忍受胯下之辱,是为了能够保全生命做大事,而张良能够为老人低眉顺眼地服务,却是出于张良本身所有的一股谦虚谨慎,他并不知道圯上老人可能会给他一本兵书,而是本身气质使然,老人也是看中了他这股气质才说出了“孺子可教”的一番话,所以才打算培养他。韩信能受委曲,是志向远大,张良能忍气吞声,是其谦虚谨慎。在刘邦的阵营中,张良虽然时时出奇策,却常称病不出,完全不似韩信那般咄咄逼人,发展到功高震主的地步。而我之所以提出张良是勇敢的,是看中了张良所做之事,都豪杰之士方能做出的大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种大胸襟,这种大智慧,不也是一种勇敢么? 前前后后和大家说了这么多,希望由此大家能对勇敢有一些新认识。但我想告诉大家的,还有我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 一是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常常有一些同学喜欢在大家面前耍横,特别是有一小部分同学常和一些不良社会青年来往,别人抽烟,他也抽烟,别人打架,他也打架,并以此为荣,觉得自己很勇敢。曾经一段时间,我也有这样的经历。但事后回想起来,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勇敢,而只是虚张声势,一听见警笛他们就都发慒了。 一是对现在见义勇为观点的一些新想法。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有一个叫赖宁的少年么?他曾经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并在扑灭森林山火的过程中不幸牺牲,有一段时间各个学校里都开展了学习赖宁的活动。但现在想来,赖宁的做法就一定对吗?救人救火就一定要舍己么?敢不敢牺牲、牺牲多少,是勇敢的一个重要尺度,但是是唯一尺度么?勇敢,应该是和毅力、智慧、谦虚结合在一起的,救人的人的生命与被救者一样重要,让见义勇为成为一次次美谈,而不是一桩桩悲剧吧。
喜欢对方就应该表现出来,不然谁会知道你的心意?爱情是没有对错之分的,爱了就是爱了,不要考虑那么多后果。不怕失败,不计较得失,把心里的感情勇敢的表达出来。年轻就有犯错误的权利,应该好好把握,不要辜负年轻的生命,这样才没白年轻过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