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不吃主食会缩短寿命?糖友不要矫枉过正

不吃主食会缩短寿命?糖友不要矫枉过正

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文: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或过少均『缩短寿命』,那些还在坚持『生酮饮食』与『低碳水饮食』的伙伴们该好好看下这篇资料了。

还在坚持用饥饿疗法控糖的糖友,你该好好反醒下,还真的要坚持这种控糖方式吗?

高影响因子的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的Public Health刊上,发表了一篇前瞻性队列研究与荟萃分析,这篇文章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膳食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太多(高于70%)或太少(低于40%),都会缩短寿命!

维持较长寿命最理想的比例,应该是在50%~55%之间(这恰好是各国膳食指南一直推荐的摄入比例)。

用动物来源的脂肪或蛋白质(主要是禽畜肉)替代碳水化合物,会增高死亡率;

用植物来源的脂肪或蛋白质替代碳水化合物,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死亡率。

错不在『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从来都没有错,毕竟,人类大脑只能利用一种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来供能,且人类大脑的能量需求,占人体总能量需求的20~25%之多。

我们来看一个事实,几十年前我国人民饮食以大米饭为主,当时糖尿病很少见。

可是在欧美发达国家,饮食以肉食为主,主食只有几片面包,糖尿病发病率却很高。

所以,以粮食为主食者并不是越少越好,这错不在碳水化合物。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从小习惯于以碳水化合物食物为主食的国家,人们宁愿接受少油的烹调方法,也不愿意接受一辈子不吃主食的生活。

两三个月固然能暂时忍受,但成年累月不吃淀粉类食物,人们会感觉不幸福。

没有幸福感的事情,多数人是很难长期持续的。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与寿命有关联

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一项新的研究数据:总体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和预期寿命之间存在着U形关联。

也就是说:

低碳水化合物( 70%)的饮食与死亡率增加有关,而摄入中度的碳水化合物(50-55%)的饮食死亡风险最低。

从50岁开始,中度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平均预期剩余寿命为33岁,比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极低的人群(29岁)长4年,比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极高的人(32岁)长1年。

研究人员发现:

食用更多的动物性蛋白质,用牛肉,羊肉,猪肉,鸡肉和奶酪代替碳水化合物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与之相反,从蔬菜,豆类和坚果等食物中摄取植物性蛋白质代替碳水化合物与死亡风险降低有关。

低碳水饮食为何会缩短寿命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性关联,而不是因果关系。

研究人员推测西式饮食在限制碳水化合物的同时,蔬菜,水果和谷物的摄入量也随之减少,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

而这些会刺激炎症通路,生物老化和氧化应激,这可能是导致死亡风险增加的一个因素。

至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它们往往含有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但也可能导致长期高血糖负荷和更差的代谢结果。

不吃主食就真的能控好糖吗

有的糖友认为不吃碳水化合物就能控制好血糖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医生陈超刚,提出长期少吃主食或者不吃主食会导致体内碳水化合物缺乏,反而不利于控制血糖,那些长时间光吃肉少吃饭及贪图苗条不肯吃主食者更要注意。

临床案例:不吃米饭30岁就患糖尿病

才32岁的黎先生去重医二院看病,他是个典型的糖尿病病人,身材臃肿,已出现了视网膜病变。

黎先生的病,主因在于饮食方式极不规律,长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造成黎先生在两三年前刚30岁时就患上糖尿病。

发病后,听说米饭等谷物会使血糖升高,他就更不敢吃米饭了。

“糖尿病病人最惧怕两样东西,

第一是甜,

第二是饭,这是有依据的。”

陈超刚医生说,糖尿病人原本就血糖高,进食糖类会导致体内糖分多,米饭中的碳水化合物也会转化为葡萄糖,因此糖尿病病人每次吃完米饭后一测血糖,就发现指数往上蹿。

正因为这样,不少人将米饭与糖尿病直接联系起来。

然而,像黎先生这样整天不吃饭或少吃饭也容易得糖尿病。

米饭吃得少,体内长期缺乏碳水化合物,一样有患糖尿病的危险。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糖尿病人的主食量限制过低,会影响病情的控制。

常有糖友对医生说,我早上不吃饭为什么血糖还高?

这是因为人在饥饿状态下,体内升糖激素的分泌增加,引起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这就是为什么不吃饭但血糖仍高的原因。

饭吃得少胰岛素分泌减少

中国人祖祖辈辈以米饭、馒头、面条等谷类作为主食,里边富含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后转化为糖分,再进一步转化为维持人体机能的热量。

除了谷类外,牛奶、水果等也含有碳水化合物,但含量均不及谷类。

在糖分与热量之间的转换需要胰岛素的参与,胰岛素对葡萄糖有降解的作用。

而长期不吃或者少吃主食,会对胰岛素的正常运作产生负面影响,给糖尿病的发作提供可乘之机。

陈超刚医生说,主食吃得少的话,就要多吃高脂肪、高蛋白的动物性食品,这是应酬繁忙的现代人的普遍膳食状态。

脂肪积累多导致的肥胖,是糖尿病的启动因素。

因为脂肪过多,会使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对葡萄糖的降解功能减弱,降解不了的糖分滞留在血液里,引起血糖过高,这正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

同时,主食吃得少,肉类吃得多,营养不均衡,体内物质代谢就会出现紊乱。

人体胰腺每天分泌一定量胰岛素来降解葡萄糖,如果碳水化合物长期缺乏,胰腺的工作节奏被打破,导致其分泌的紊乱,也会使血糖升高。

如何正确吃主食

吃主食,摄入相当多的碳水化合物,但多选择慢消化、高膳食纤维、低血糖反应的主食,比如燕麦、荞麦、黑米等杂粮,再配合大量的蔬菜和少量的鱼肉蛋奶。

也有糖尿病友走上了这样一个极端:那就是只吃粗粮,不吃细。

其实,只吃粗粮并不一定有利我们的健康,粗细搭配才是合理的膳食,科学研究表明,精制粮与粗粮的比例以6:4为最佳。

有的糖友认为粗粮有益于健康,所以就餐餐吃,一段时间后,虽然血糖较稳定,但人却消瘦了。

这是因为粗粮营养虽好,但由于其营养成分都隐藏在坚固的种粒结构中,因而吸收率并不高,对于胃肠功能不太好的糖友,多吃粗粮很可能由于吸收不好而造成营养不良。

粗粮含有一些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素,有利于降糖降脂,但谷物糙皮中嘌呤含量相对较多,长期过多摄入,既影响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又会引起体内嘌呤代谢异常,容易引起高尿酸血症或痛风。

我们要注意以下粗细粮的搭配方法:

首先,要注重粗细粮搭配,在以细粮为主导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多选择粗杂粮。一般而言,每日1~2两粗粮即可。

其次,粗粮要细做。粗粮细做可以改善口感,例如,黑米较硬且粗糙,用来煮饭并不太适合,熬粥较好。

玉米与面粉混合制成的无糖玉米糕、玉米饼、玉米馒头、玉米面饺子也可常选食。

总而言之,适时适量地吃一些粗粮和杂粮,才是健康的饮食方式。

饮食我们也要采取中庸之道。

参考文献:

Sara BSeidelmann, BrianClaggett,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Public Health S2468-2667(18)30135-X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抖音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