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一种死亡率高且危害性极强的疾病,不少人都会开始对这种“潜伏死神”表示畏惧和恐慌。艾滋病主要是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这三种传播途径,由于目前医学上尚未发现或者研制出能够彻底根治艾滋病的药物或者治疗方法。因此,生活中我们就需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那对于已经患上艾滋病的患者,是否就意味着必须要离开整个群体呢?
事实上,与其他疾病防控不同,预防艾滋病不仅需要构建完善的医疗体系,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包容支持。除了社会需要倡导人们学会做好防艾措施之外,更需要还需要支持和接纳患有艾滋病的患者。
但由于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歧视以及侮辱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我国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上尚未能够做到让社会全面容纳和支持艾滋病患者。比如艾滋病患者在就医、就学、就业、生活都背负重大精神包袱和社会压力。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一旦患上艾滋病就以为是给全家带来“灭顶之灾”,社会上依旧有许多人还是会歧视、远离这些不幸的群体。许多人都依然认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交往都会被传染,这便无形中给患者伤口撒下一把盐,让患者在生活中遭受异样的”目光之城“。
事实上,艾滋病病毒只会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这三种途径,而与患者握手、吃饭、游泳、交谈并不会受到病毒的感染。因此要想让患者在前行路上并不孤独,就得需要大家一起扫清各种障碍。一方面需要要扫清对艾滋病患者“另眼相待”的心理障碍,在换位思考中拆除内心深处对他们的歧视“心墙”,更加自觉地平等看待,更加主动地施以援手,让更多艾滋病患者走出阴影;另一方面要扫清对艾滋病患者人为设置的生活障碍,比如在招聘中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不辞退感染艾滋病的员工等。
而社会上需要做便就是让社会人们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恐惧,则就需要普及正确科学的艾滋病知识。社会则需要加大防治知识的普及力度,在普及知识时需要既注重理念革新,更崇尚形式创新。在信息化时代,在防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介,让公众更加理性地认识艾滋病,并科学预防艾滋病。
因此,在这过程中,还需要你、我、他一起携手,要想预防艾滋病,还得从“心”开始!